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的带领下,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以常态化防控为前提,抗击疫情已经从短期卫生领域拓展到长期全局风险应对的局面。在此次疫情的发生、传播和应对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高度关注抗疫期间治理上出现的“短板”问题。补短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并不冲突,抗击疫情、补短板和决胜小康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一定是具备抗击重大疫情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社会形态。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发展治理的能力,在“补短板”中提升“协调”能力,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来确保决胜全面小康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协调”是“补短板”目标亦是手段
从疫情初期的发生和传播看来,地方政府协调不够、协调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摆在完善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前的重要课题。协调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手段,是我国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推动解决各领域“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要方式,在宏观目标设定和具体工作推动中,亦体现了协调的重要性。
从目标上看,党中央尤其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将“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统领各项工作的推进。在新时代的治理进程中,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写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两山”理论,解决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以及“蓝天保卫战”等治理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生态治理体系也一度成为短板问题,通过一次次的改革和创新,短板逐渐弥补。此次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将会进一步使国家发展目标体系更完整,治理体系更成熟,小康社会形态更稳固。
从手段上看,国家在《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阐明了“协调”机制的内涵与要求是“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疫情发生后在短期内会造成“市场失灵”“社会失灵”等现象,资源调配无法通过市场和社会机制有效实现,此时协调机制就变得非常关键。从党中央应对疫情的一系列做法来看,“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贯穿其中,发挥了突出功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由此可见协同、联动、整体的防控机制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共32个部门,下设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此外,区域间协同联动也发挥了重大作用,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形成了区域间协同、联动、整体的支援网络。同时,在恢复社会秩序过程中,也通过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体现出协调的有序和有效。
公共卫生防疫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外部性和传播性的公共事务,应是区域联防联控的重要领域。但是从现有的区域性卫生防疫联防联控体系来看,卫生防疫与区域协调战略的推进匹配度和契合度还不高,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2014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京津冀地区开始建立相应的联防联控机制,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也带动建立起卫生防疫的联防联控机制。但区域间不平衡状况依然明显,大部分区域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区域性机制,在已采取联防联控机制的区域,采用的方式也主要以协议和横向沟通机制为主,手段较为单一,其联防联控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制度保障存在较大的不足。可以说,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实现全面小康,发展和治理中的协调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
增强协调发展与治理推进决胜全面小康
“补短板”的过程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需要在目标和手段上加强协调性。实现全面小康有两个关键要素,“小康”鲜明突出了目标结果和标准状态,但是与之相比更加关键的要义在“全面”二字,“全面”进一步体现了协调的重要性。全面性可以分解为三个维度:领域、区域和人口。疫情防控中的协调治理经验注重强调了“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这三个要素要充分体现到决胜全面小康的三个维度上。
首先要实现领域之间的协调。决胜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是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不仅要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各个领域可能存在的短板都要补齐,进而形成领域间相互促进的格局。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要加大对目前发展还不够充分领域的投入。反映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各职能领域部门之间的关系上,就是需要进一步增强部门间的平衡性,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推进各部门职能的优化、协同、高效,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提高效率效能,尤其是“短板”领域涉及的关键部门,需给予进一步的赋能,以提升其在协同联动中的作用。同时,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推动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带动部门间协同合作。通过部门间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各“领域”的全覆盖。
其次要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区域协调发展要解决的是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除了进一步缩小各个区域之间卫生防疫领域建设的差距,更要充分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制定的一系列目标,全方位缩小区域差异。这里就要注重对接战略性区域的整体布局,依托规划的城市群、经济带等战略区域的边界,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建立更加紧密而制度化的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区域内各地方之间的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和补偿机制的有效性。鼓励建立以“府际协议”为主的正式协作方式和以“联席会”为主的非正式协作方式,增强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将地理边界的“协作区”拓展升级为交流和整合功能的“协作网络”。通过提升网络的密度,改善连接质量,拓宽连接方式,增强对区域性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公共事务治理能力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最后要实现不同人群之间的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充分反映出决胜全面小康要突出精细化、精准性,围绕人的需求做工作,注重人群之间的需求差异。对于低收入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此外,针对各类特殊人群,比如老人、幼儿、残疾人等弱势人群,需创新管理手段,避免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一刀切。在疫情防控中,体现在社区作为社会治理最关键单元,在识别弱势人群需求中具有独到优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优势进一步总结新经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与防治,让我们加深了对“协调”的认识,而弥补各个领域短板的方法,就是要用“协调”的方式提升“协调性”,在疫情防控中进一步总结协调治理的经验,在决胜全面小康中增强地方政府协调意识、协调能力和协调手段,以弥补地方治理的“协调”短板,从而巩固治理体系,改进治理能力,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更成熟、更定型,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提供制度支撑。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