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补短板、补什么、怎么补”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工作着力点。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就补齐短板进行了深刻阐述。
看清成绩,增强补短板信心。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个重要判断,符合实际,有充分依据。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具有全世界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也提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短板是相对而言的,是发展中的新矛盾。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说到底是发展了又出现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如脱贫,是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群众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了,群众仍然存在相对贫困,离美好生活的追求仍有明显差距。看清短板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增强持续发展的紧迫感。
短板在哪里?看得准才能补得齐。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欠账。稳定脱贫,关键是补齐稳产业、稳就业的短板。补上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是一个加大投入问题,更是一个转换发展方式问题,后者的任务更艰巨。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教育不均衡,部分群众“看病难”,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就是补齐了短板。全面建成小康,如果只是在总量和速度上达标,污染、民生等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降低老百姓的获得感,就不能算全面小康。
补短板须聚焦弱项精准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面广,补短板是极为繁重的硬任务。“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这是毫不含糊的硬任务。解决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更需要拼力而为。在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需要突出依法、科学、精准,加大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落地。
短板是通往全面小康路上的关卡,不打通补平,就会影响小康成色。任务紧迫,时不我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更应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念好“统筹经”,跑赢“最后一公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起稳墙。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