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给予充分肯定;GDP增速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8%左右,去年增速居东部地区GDP超万亿城市首位;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等次;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6%,经济实现正增长,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践行新发展理念,南京发展渐入佳境。
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南京如何交出优异答卷?如何夺取抓防疫、促发展的“双胜利”,始终保持走在发展最前列?带着这些全省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最近专访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
开拓奋进,
高质量筑牢小康根基
记者:省高质量综合考核结果最近出炉,南京全线胜出;一季度南京实现正增长、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国十强,在哪些方面南京基础打得牢?
张敬华:改革开放40多年,南京变化翻天覆地,但也失去过一些机遇。置身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方位中,我们理应把城市带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视野,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真抓实干。
近年来,南京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城乡建设、生态保护、民生福祉、管党治党等方面进步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年增千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4+4+1”主导产业和五大地标产业形成一定声势,服务业占比62%,经济增速列副省级城市和GDP过万亿城市首位;城市建设和治理走向精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全国第四;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居民收入位列副省级城市第四;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创新实干氛围浓厚。
记者:成绩来之不易。南京充满拼抢干劲,整座城市焕发出青春奋进的气息,这是怎么做到的?
张敬华:干什么事,都要依靠全体班子和全市百姓。2017年,我们提出市委带头对标找差,要让各部门各板块看到他们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的位置,知道差距和不足,明确坐标和追求。2018年明确排名列全省第五位之后的部门不得评优,2019年明确第三位之后的不得评优。连续3年召开“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深化对标找差行动。
各个板块对标最优、比学赶超,形成创新实干的浓厚氛围,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提供强大支撑。
超常动作,
“防疫+”争抢机遇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南京采取哪些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
张敬华:应对疫情,南京动手早。大年三十,全市就组织7000余名社工、网格员、民警、医卫人员,连夜深入1241个社区,有效排查11000多名有武汉旅居史的重点人员,之后又率先实行小区和村庄封闭化管理。南京确诊患者“零死亡”,确诊本土病例93名、少于同类城市;赴湖北支援的医护人员505名,南京是除上海、重庆等直辖市外派出医护人员最多的城市。
南京率先建立“防疫+”战时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复工复产初期,派出300多名人员入驻所有重点工业企业和驻宁央企,精准解决问题。“惠企十条”政策实施以来,已有50多亿元直接惠及企业,累计为企业争取政策性贷款超过260亿元。
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做法”引人关注,为城市赢得点赞。这些率先之举是如何出台的?
张敬华:南京的系列举措,都出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少经营者开门营业,但开一天亏一天。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对服务业复工复产的扶持。在严格落实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带头吃鸭血粉丝汤,后来又发放3亿多元消费券,做到既管到位又放得开。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城市竞争面临洗牌。关键时刻,危中寻机。南京下大力气招商引资、抓重大项目开工,下实功夫加密调度、抓惠企政策落实。
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发力内需很重要。4月初我们因时因势启动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906个项目和活动全部细化,各板块“一把手”亲自抓,一件一件抓落实,完成情况纳入高质量综合考核。今年城建规模从800亿元调整到1200亿元,推动有条件的B类(非当年)项目提前实施。
实干为先,
擦亮高水平全面小康底色
记者: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京要打哪些硬仗、破解哪些难题?
张敬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最大的短板是环保、在“蓝天”。3月以来,全市部署推进“三大攻坚战”。
污染防治聚焦“走在前列”。长江大保护,加快推进“一江两岸”35公里岸线全线贯通,聚力建设9大“城市客厅”,展现“南京外滩”独特魅力。
“治气”上,多数指标在好转,只有臭氧不降反升。我们将实施“臭氧治理30条”,实行区委书记点位长制,确保提升治理实效。
脱贫攻坚确保实实在在。梳理出有较大返贫风险的24个经济薄弱村、797户低收入农户,由所在区区委常委和镇街负责人重点挂钩帮扶,切实做好精准脱贫“后半篇文章”。
防控风险立足“掌握主动”。我们将扎实开展12个专项行动,聚焦金融、政府性债务、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主动战。
记者:南京作为千万人口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直接关系全面小康的成色和含金量。提升首位度,南京今年怎么做?
张敬华:提高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一直是南京的主攻方向。
对外,我们全面推动“米”字形综合交通枢纽实施和南京都市圈建设,重点落实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赋予南京的32项任务,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对内,我们重点推动东西南北中协调发展,深入谋划解决老城新城、主城郊区等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加快江北新主城、紫东地区、河西地区以及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完善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帮扶机制。加大城市更新和基建力度,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内涵和品质。
保持定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
记者: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发展的不确定性,有人说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南京如何科学看待、正确驾驭不确定性?
张敬华:城市发展要一张蓝图走到底,保持定力,否则难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这几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坚定落实“强富美高”总要求,聚力推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努力把南京的强项发挥到极致。无论外界怎么变,南京发展的方向不会变,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建设创新名城,南京要回答好两个问题:第一,能否形成科技的产业化?我们要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第二,能否大力提升科研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南京高新技术企业从1023家增加到4680家。全市签约建设新研机构近300家,吸引中外院士86名,集聚科研和管理人员近万名,孵化企业4000多家,紫金山实验室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量变催生质变,创新氛围散发在城市各个角落。南京各个区都有高新区,城区都有城市硅巷,每个硅巷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者。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南京生根发芽。
记者:站在新起点上,南京如何谋划未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前列?
张敬华:无论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面对夺取“双胜利”、建设新南京等重大考题,能不能交出高分答卷、能不能让百姓满意,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状态和作风来应答。
在新思想引领下,各级领导要敢于创新,带领干部群众追求卓越、追求一流,这应该成为南京的城市精神。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展望“十四五”,南京要树立更加高远的追求。我们将大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加速赶超现有标杆,努力再追新的标杆,矢志成为他人标杆。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