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在这个关键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要“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时间越来越紧迫,目标越来越具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补短板作出了具体部署,对标对表就是要按时实现目标。
农业农村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农业农村是短板,需要下大力气加快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了17个一号文件,持之以恒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农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尽管农业农村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是与农业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相比,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首先,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是未来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确立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但是长期重城市轻乡村、重工业轻农业所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实现城乡平衡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村居民在收入和生活环境方面,与城市居民还有很大距离。比如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居民,但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仍然在扩大,据统计,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两者相差26338元,而在2015年,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19773元,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还不够快。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农村还明显落后于城市,在教育、医疗、文化、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偏僻的地区仍然有较大的缺口。
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农业农村更是中国发展的短板。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这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农村方面,差距更加明显。如果说中国的中心城市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在日益接近,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可能超过西方一些城市,但是农村的差距还是巨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农村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农村有着与城市同等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角度看,城乡的差别已经不存在。而中国的农村现代化刚刚开始,农村发展水平比西方国家还落后很多,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刚进入农村,其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最后,在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的主要问题是贫困问题。在贫困问题缓解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出现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多医疗、养老问题;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受环境影响,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问题大多是新生问题,是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
发展的差距和新生的问题使农业农村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需要持之以恒地加以关注,而且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农业农村问题都将需要长期关注。
补短板的三个方面任务
当前农业农村问题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存在短板,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乡村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补短板也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发力。
任务一:补齐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突出短板。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增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完整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与农村居民的需求相比还有着较大差距,存在水平不高、服务不配套和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等诸多问题,需要重点加以解决。
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服务水平要不断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村道路、农村饮水、农村卫生健康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文化服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明确提出要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
二是要解决过去政策不配套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有些基础设施因为缺乏管护费用而无法持续发挥作用。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政府要配套解决维修和养护的费用。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农村教育质量明显低于城市。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受到高度关注,但是一些地区由于片面强调城镇化和集中办学,尽管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农村学生受教育水平,但这客观上削弱了农村教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些政策将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是要不断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农村环境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村环境的两个方面,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厕所、垃圾和生活污水是农村人居环境中的重点问题,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住方式各异,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模式解决人居环境问题。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农药化肥、地膜秸秆和畜禽粪污是农村生态环境中最紧迫的三个问题,也是解决难度很大的三个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禁止焚烧秸秆和禁止畜禽养殖阶段,用简单方式无法解决复杂问题。
任务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一项长期任务,由于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淡水资源都很少,要维持农业持续地高产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变得更多样,要保障全国人民不仅吃饱,而且吃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持续地提高农业产出就需要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目前农业正处于转型中,农产品的供给很少依赖分散和低投入的小农户供给,越来越多的规模化农场、合作社或公司成为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力量,而规模化往往需要更高强度的投入,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
除了增加投入以外,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不仅需要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还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农业生产主体。其中稳定的农业政策是最重要的。农业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的持续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政策失误,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典型的如一些地区以保护环境为理由禁止养猪,结果造成猪肉供给的困难,尽管政府在发现问题以后及时采取了对策,但是生猪生产的恢复还需要一个周期,需要稳定的农业政策来保证农业的稳定,避免形成“少了赶,多了砍”的周期性波动。
提高农民收入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增加农民收入要抓住三个方面,即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资产收入和务工收入。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关键不仅仅是提高产量,更重要的是如何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市场机制,促进农产品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通过改革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是一个新的方向,需要重点关注,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资产收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保障稳定的就业收入对于农民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农民务工收入的增加对于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特别是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农民务工收入。
任务三: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首先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完善村民参与和协商的机制,其次要强化政府服务,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制度,通过村民自治实现村庄的有效治理。目前乡村变化很大,原有的村民自治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一方面,村庄结构的变化给乡村治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易地搬迁的村庄如何治理、已经城镇化的村庄如何治理,特别是随着农村人口外流,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往往离开村庄,村庄的空心化给原来村民自治机制带来了新的困难。另一方面,政府在乡村投入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需要村庄能够积极回应,这对村民自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各地产生了许多新的经验,比如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建立村民议事会等,这些都是在适应村庄结构变化的条件下通过实践产生的新经验。村民自治和民主协商自治要不断吸收新的经验,创造新的机制。
乡村治理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服务重心如何向基层下沉。在20世纪的90年代,基层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农民征收各种税费,由此与农民产生了许多矛盾。在停止向农民征收税费以后,基层政府一度与基层群众产生了较大的距离,出现了所谓悬浮型的基层政府。进入21世纪以来,基层政府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层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中央的惠民政策需要通过基层政府到达村民,这就要求政府的服务要向基层下沉,贴近群众。只有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近年来,推动政府的服务向基层下沉有许多新的举措,从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到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乡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等。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需要在乡村两级实现国家权力与农村自治的有机结合,使国家的政策能够在基层得到顺畅的执行,同时乡村又具有良好的自治能力。
2020年实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强化举措、狠抓落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已迫在眉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来新的困难,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的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首先,明确目标。全国各地农村的发展水平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标准不同,需要补齐的短板也不同。各个地区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查找本地区的短板,分析本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农业农村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针对本地区的农业农村问题,压实责任,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其次,补短板的关键在于人。解决农村人才的问题要长短结合,过去几年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推动党政干部、科技人员服务乡村的各种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使党政干部和科技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农村发展的长期人才需求,推动返乡创业和人才下乡。长期以来,乡村的人才都是单向的外流,有能力的人纷纷跳出农村,近几年来开始出现农村人才的回流,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尽快形成农村和城市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最后,农业农村补短板需要增加财政和金融支持。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特别是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其中更重要的是在农村金融领域,通过多项制度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将有力地助推农业农村发展。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