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坚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动摇,集中力量攻克最后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如期让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当前困难如何解?
“双线作战”精准施策,最大程度化解疫情影响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春雨淅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枧田村贫困户戴六女照样来到田间,她戴着口罩、披着雨具给菜园松土。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生产可不能耽误!”枧田村第一书记李伟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区里发出《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封信》,动员大伙儿做好防疫的同时,上手短平快种养项目。驻村工作队也利用村里的微信群开展农技培训、指导。“谁遇到种养技术难题,只要在群里说一句,农技专家第一时间解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疫情当前,贫困山区的乡亲们生产生活怎么样?
疫情发生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战“疫”又战“贫”,这个春天别样忙。
疫情给就业增收带来了冲击。不少贫困地区和劳务输入地有效对接,有序组织本地扶贫企业复工复产,增设公益岗位,千方百计帮贫困群众找饭碗、造饭碗。
在四川省苍溪县紫云工业园内的舒之恒鞋业扶贫车间里,12名贫困群众、18名残疾人忙着完成市场订单,企业负责人郭安淑介绍:“我们复工后,优先保障这些贫困户、残疾人做工,这样能够把疫情对他们收入影响降到最低。”如今在苍溪,停工的扶贫产业园、停建的扶贫工程陆续复工建设,不少贫困户就近找到了饭碗。
除了就地想办法,苍溪县还主动与扶贫协作的浙江省三门县、嘉善县和广东等用工输入地积极对接。2月22日,县里组织的第十批次、305名苍溪籍务工人员统一乘坐政府组织的15辆包车,前往嘉善县务工,截至目前专车累计帮助1200多名农民工返岗就业。
苍溪县还整合资源,在贫困村统一开发3个以上农村保洁、养老护理、森林防火、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安置无法离乡、就业难的贫困劳动者上岗,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
疫情给一些农产品销售带来困难。各地各部门强化产销对接,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开展消费扶贫,最大限度防止农产品积压。
“谢书记,我家地里的蔬菜再卖不出去,马上就会烂掉了。”一大早,赣县区茅店镇洋塘村第一书记谢应梁就接到贫困户黄德礼的求救电话。
“我马上帮你联系,看看哪个企业需要。”谢应梁说,不少复工企业食堂正愁买不到蔬菜,不一会儿,就联系好了3家,带上驻村工作队员直奔黄德礼家,帮忙采摘拉运蔬菜。
赣县区委书记胡晓平介绍,为缓解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难,当地组织社会各界“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做好产销对接,帮助滞销农产品进商超社区、企事业单位。截至2月21日,已帮助460多户贫困户解决“卖难”问题。
硬任务如何完成?
使出非常之力,挂牌督战促攻坚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如何如期完成剩余脱贫任务?
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还剩下4.4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不轻。“我们决不能因为疫情产生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坚持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动摇,采取非常之计,拿出非常之举,使出非常之力,坚决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州委书记纳云德表示。
易地扶贫搬迁是怒江脱贫最艰难的堡垒。目前贫困户搬迁入住接近尾声,如何为贫困户找饭碗成了工作重点。
对症下药解难题,怒江组建了若干“背包工作队”,队员们戴着口罩、身着迷彩、肩背背包,翻山越岭,他们用脚下的泥、衣上的灰、身上的汗、心中的情,换来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1月16日返乡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花坪村贫困户余冉朵就一直着急上火,甚至将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起程”,盼着能早点回珠海复工。
打电话、找信息,兔峨乡“背包工作队”队长杨子昌积极与对口帮扶的劳务输入地珠海联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包车护送打工者复工。截至2月15日,全乡有265人报名复工。
“感谢政府,大后天包车送我们去珠海复工。”2月16日,余冉朵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今年脱贫,没问题!”即将启程的余冉朵说话很有底气:“政府给我们一家四口全找了活干,我和弟弟在包装厂上班,父亲当清洁工,母亲在面包厂上班,全家一个月收入1万多元。”
“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我们将付出更大的努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纳云德说,怒江1/3的机关干部驻村帮扶,从2月20日起全州开展了“百日歼灭行动”,对标脱贫标准,挂牌督战,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剩余脱贫任务。
“疫情冲击增加了工作难度,我们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如期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甘肃省陇南市扶贫办主任王文全说,下一步要坚决落实挂牌督战,按照“全覆盖、无死角、查问题、抓整改”的要求,如期完成3个深度贫困县摘帽、剩余3.69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脱贫成果如何巩固?
建立长效机制,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一连几天,李加富都是早早起床,戴上口罩,背着天麻种子上山。李加富是四川省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村民,如今靠着技术培训,成了产业带头人。“只要齐心把天麻种好,乡亲们脱贫奔小康没得问题!”他说,靠着“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村里还建成了中药材园区,覆盖全村95%的农户,建成集种植、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扶贫产业的基础还待进一步夯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认为,要尽快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题,更好推动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也要改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实现错峰销售,引进深加工技术和企业,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扶贫产业要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逐步致富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撑。”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认为,要在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再加力,推动贫困地区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加快构建以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要将扶贫资金更多用于产业扶贫,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在强化产业支撑保障上求突破。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建议,对现有的扶贫政策进行梳理,进一步强化有利于稳定脱贫的政策措施,包括健康扶贫、技能培训、“志智”双扶等。
在陇南市武都区漫山遍野的花椒地里,一棵棵修剪好枝条的花椒树根部涂上了保护剂,一行行套种辣椒的地膜已经铺好。“有辣椒种植订单,今年花椒地里咱也套种上了辣椒,一亩地能增收1000多元。”订单生产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武都区越来越多的花椒地开始尝试“双椒”套种新种法。
“稳定脱贫要健全益贫带贫机制。”汪三贵认为,支持带贫效果好的新型主体做大做强,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就地务工、股份合作等带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提升发展能力,分享更多产业发展收益。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则要建立更完善的兜底保障政策,确保他们稳定脱贫,逐步改善生活状况。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防止返贫是提高脱贫质量的关键。”王文全认为,一方面,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夯实兜底保障,从源头上铲除返贫和新发生贫困的土壤。另一方面,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及时发现返贫与新发生贫困,及时精准帮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