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颁布以下简称《意见》),继续聚焦“三农”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须把握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方向。
全面小康,“三农”领域存短板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奋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99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达到了10276美元。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
但是,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依旧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农业农村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弱势和短板。长期以来,“三农”领域都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较少,不同金融工具的协调配合不够,限制了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
近两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三农”领域获得信贷支持情况得到改善,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作用也稳步增强。但整体看,依然存在农业贷款可得性较低、农业保险产品单一、金融工具间协调配合不足等问题。“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还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政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完成这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意见》提出,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高级经济师、三农处副处长张秀青表示,《意见》的亮点之一就在于把握住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方向,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为数字金融在农村的应用奠定大数据精度和信息强度的基础;线上线下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为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开发提供了保障;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普惠金融体系也为农业保险、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有利于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间的协调配合。
第一,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
此前金融机构尤其是县域金融机构曾开展过“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等的评价,明确县域政府开展此项业务其实较少。由于县域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农户、中小企业基础信息,因此开展此项业务会对缓解这些群体的金融服务抑制起到积极作用,但这可能会对地方政府这方面的能力形成一定挑战。
有专家表示,除提升自身能力、打通各个部门的“数据孤岛”外,地方政府解决的一个办法是可以进行外部合作。如与一些有信用评价基础的金融机构、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对双方的比较优势进行整合,如地方政府提供县域农户、中小企业的基础信息,信用等级评价机构提供模型、分析技术、行为信息,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等,共同为农户、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事实上这与目前很多机构在农村开展的县域普惠金融工作是高度契合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认为,许多农户和中小企业主虽然缺少银行可以接受的抵质押物,但是他们不缺信用。信用等级是对他们物质资产、履约意愿、履约能力以及社会资本等方面综合评价的结果,是他们的无形资产,如果计入他们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能够大大降低其资产负债率。因此,在农村地区普遍缺乏银行认可的抵质押物的情况下,信用评级是一种有效的信贷风控模式,已经被农村金融机构广泛接受,而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指出,现代农业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有效脱贫、防止返贫、全面实现小康的主要支撑,而融资难、贷款难是制约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有效的信用体系、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马九杰表示,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掌握、沟通、动员、协调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设,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信贷供给的关键抓手。
第二,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是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增强自身线上能力、传统机构与新型机构的“线上线下”能力合作,同时拓宽风险共担的机构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机构合作”增强机构自身风控能力、降低单个机构所承担风险,增强其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并形成一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良好生态体系。
孙同全分析认为,这是符合农村金融市场需要,也符合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数字化建设也提上日程。金融科技大大提升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边界,增强了风控能力。因此,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都纷纷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将一些传统的业务流程环节纷纷搬到线上。但是,农村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和多样性等特点以及农民线上信息有限的状况,决定了仅仅依靠线上是难以有效普遍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必须走线上线下结合的道路,尤其是针对农村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更应如此。
马九杰指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相对稀缺、金融服务成本高,基于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有效缓解成本高的问题。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服务,要搜集和充分利用农村社会所蕴含的软信息、线下的乡村社会信用治理机制。因此,需要“线上线下”结合。马九杰解释,“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有“横向结合”,又有“纵向结合”。“横向结合”就是发挥金融机构网点和金融科技各自的优势,对于那些可以“触网”、有数据基础的群体,可以提供基于数据、科技的金融服务,而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没有数据基础的群体,仍然需要发展基于网点的金融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的“互补”,扩大农村金融的覆盖面。“纵向结合”就是构建基于线上金融科技与线下风险管理的金融服务供应链,利用线上信息处理技术、监管许可下融资渠道,结合线下软信息搜集、处理和社会治理机制利用,有效控制风险,通过线上科技助贷、线下基于社会机制的助贷,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补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
第三,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
《意见》中提出“合理设置农业贷款期限,使其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在实践中,随着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农村金融机构都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服务理念,已经有意愿和能力根据农业生产周期设计与其相匹配的产品,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强。这一要求或能成为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加快服务理念转变、信贷模式优化和科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动力。
张秀青指出,近些年蓬勃兴起的数字金融也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注入活力,普遍表现出覆盖精准、服务成本较低、审核高效等优良特性,迎合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弥补了传统农村金融的短板。如蚂蚁金融旗下的网商银行,近3年累积服务涉农用户超过700万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5115亿元;其每笔农村信贷的运营成本仅为 2 元钱左右;基本实现“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干预”。
马九杰表示,完善、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信用评价体系是开发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的基础和前提。在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设中,地方政府可以借助金融科技企业的相关技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基于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中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性,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有效控制风险,进而降低利率。
通过地方政府开展信用等级评价、机构提升服务能力、降低风险,可以提供更多的“纯信用贷款”“可持续的贷款”,并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服务价格,实现机构与服务对象的多赢局面。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