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取得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胜利兑现之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农业是短腿、农村是短板、农民收入是短项、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底线任务。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任务明确,重点突出,一方面提出补齐“三农”短板,如期实现脱贫底线任务;另一方面提出要突出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贯彻落实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振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脱贫攻坚的质量。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从农业就是单一种养的传统概念中解脱出来,把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旅文、一二三产业多元融合,就是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农业产业体系是衡量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一)以稳粮增畜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重点稳定农业基础产业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既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不出问题才能稳住“三农”基本盘。首先要稳粮。粮食安全才能确保国家安全。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更要稳粮、稳农。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今年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要总量充裕。要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产业的生产能力。一要强化粮食安全省市县长责任制考核,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层层分解,保持稳定。二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基本收益,让农民愿意种粮、不吃亏。三要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支持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让地方抓粮积极、不吃亏。在保证总量稳定的同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其次要增畜。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近两年来,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呈现下滑趋势,2018年我国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517万吨,比上年下降0.3%。其中,猪肉产量5404万吨,下降0.9%;2019年生猪生产波动更大,形势更严峻。抓好生猪生产是当务之急,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要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纠正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和搞“无猪市”、“无猪县”问题。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对中小散养户的防疫服务,加快优化猪肉供应链,引导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促进“运猪”向“运肉”转变。推动生猪扶持政策拓展覆盖畜牧业,支持禽类、牛羊生产,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以产业扶贫为主导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农业产业短板
扶贫的重点区域在县域,县域扶贫的根本在产业。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穷的根本出路,是最根本和最长久的扶贫。贫困户只所以贫困,就是因为生产发展缺资金、缺观念、缺资源,产业内生动力不足。因此,产业扶贫要在不降低标准、不吊高胃口的原则下,立足当地资源,聚焦短板弱项,狠抓关键环节,建立长效机制。产业扶贫模式要以帮扶机制退出后产业仍能持续为根本。要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产业链接、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实施路径,扩大扶贫产业规模,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鼓励贫困山区利用涉农整合资金发展长期稳定、带贫益贫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在每个县镇形成1—2个特色产业集群,精心打造一批农业品牌。统筹推进技术、土地、资金、项目等要素向产业园区和扶贫基地集中。采取龙头企业带动、致富能人引领、产业园区示范、优惠政策支持和贫困群众带资入股、土地入股、托管经营等方式,切实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和利益共享的链条之中。实现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四变改革”全覆盖,实现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推动产业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确保贫困户早日脱贫有依靠,长远增收有保障。积极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股权量化,建立健全多种形式股份合作,最大限度提高产业扶贫效益。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聚集体之智,举集体之力,补齐脱贫攻坚最后一块短板,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工作要求,持续做好已脱贫户帮扶,确保稳定增收不返贫。坚决打好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结对帮扶、社会帮扶、政策保障、扶志扶智等巩固提升“组合拳”,多措并举提高脱贫质量。
(三)以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体为依托纵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就是要依托种养业,提升种养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培育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产业形态,打造从“良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让农民进入到全产业链收益分配的“利益圈”、“价值圈”,开辟稳定增收的新渠道。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近年来,中央有关部委对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进行了有益探索,大体有五种,一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部等6部委《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7〕9号),提出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引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二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0年创建300家,通过审核的产业园,即可领取1亿元的补助。三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农经〔2017〕1451号),按照当年创建、次年认定、分年度推进的思路,到2020年建成300个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现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一旦创建通过,国家将给予5000万元补助资金。四是田园综合体。财政部《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确定在河北、陕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田园综合体是通过农民合作社为依托,集循环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的综合项目。国家级的田园综合体每年可获得6000—8000万元的资金。五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农办加〔2017〕20号),按照“一年有规划、两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的总体安排,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打造和创建一批产业融合方式先进、经济效益显著、产业集群发展高效、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融合发展先导区,形成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新经验。从2018年开始,每个创建通过的先导区,国家将给予2000—3000万元补助资金。上述这些类型总体特点都是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今年要对照上述文件政策,进行回顾梳理,看看到底贯彻的怎样,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全面推进。
(四)以培育乡村新业态为路径横向拓展农业产业链条
构建多元融合产业体系有二维路径,即基于农业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延伸与基于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一产接二连三。横向拓展农业产业链,则使农业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休闲、健康、生态保护、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跨界配置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充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搭建新平台新载体,“拓”出农业新业态,“展”出乡村新空间。一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深入挖掘农村丰富的文物遗址、历史传说、传统工艺、乡风民俗、农耕文化、田园景观等资源,推进农业与休闲、教育、科普、文化等功能融合,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积极开发生态观光游、康体养生游、农耕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科普研学游、民俗乡村游等旅游产品。以每年的“农民丰收节”为载体,培育一批农事节庆活动品牌,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二要孵化乡愁产业经济。融合“人”“文” “产”“居”等要素,整合乡土文化、民间工艺、特色小吃等优势资源,培育发展民间剪纸、手工刺绣、麦秆草编、泥塑彩陶、农民画等乡愁产业。延伸带动以休闲、体验、康养等为主题的乡愁文化体验、乡村记忆寻迹、乡土风情展示等乡愁产业新业态,培育一批记忆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乡愁产业品牌,打造一批以“乡愁”“乡趣”“乡野”为主要模式的乡愁记忆村。三要鼓励发展共享经济。积极盘活乡村房屋、农田、特色物产、特色休闲娱乐方式和民俗活动等资源,鼓励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生产租赁、众筹、股份合作等多种互助共享经济形式,探索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共享民宿、共享农庄、共享村落,实现农村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最大化最优化配对,使农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农产品现货变期货、消费者变投资者。四要培育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培育新生产要素、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提高数字农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开展数字农业试点、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数字农业创新中心试点“三大”数字农业试点建设,发展数字田园、智慧种养、农业众筹等数字农业新业态。五要引导乡村平台经济。做好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农村人才培训平台、村集体经济资源共享平台等平台建设。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组织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会,推动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一)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促农业增产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2022年完成10亿亩。2017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了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支持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村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整理,推进废弃、损毁土地复垦,增强“土地整治+”综合效应。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提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编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完善工程建设、验收、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F+EPC工程”, 各地都要通过申请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和包装申报国家农林项目、获取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形成政府补贴资金、银行担保贷款、社会资本投入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F),获取项目前期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后期通过工程总承包(EPC)和投融资运营,促进项目落实。要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标准,协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推进,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积极引进“债贷投”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完善水利设施,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解决灌区续建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加强地表水收集利用,加强与现有灌区渠道连接配套,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田间道路建设,实现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主要路段硬质化,满足大中型农机无障碍进田作业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管护,明确管护责任主体,确保管护工作到位。
以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促农业增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要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采取长期稳定的支持方式,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扩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覆盖范围,面向农业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针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凝练一支队伍、融入一个企业、创立一个品牌、培育一批人才、引领一个产业、造富一方百姓”目标,协同搭建起产学研用一体的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人才团队的技术岗位设置、研究任务与经费使用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强化科技与产业的有效衔接。创新种业发展机制,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组建专家牵头、企业主体的育种联盟,开展良种科技攻关,加快新品种繁育、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既要中国碗装中国粮,而且要中国粮来自中国种。二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培训与农业科技入户方式。引导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构建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形式多样、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认真落实“科技惠民计划”、“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等重点科技支撑计划,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支撑现代农业高精尖发展。支持各类农业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专家工作站。支持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健全各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政策,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四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良种良法、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机械深松、节水灌溉和稻油连作全程机械化等四大关键技术,推进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示范。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在主要农产品产区加强示范,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三)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农业增值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博览园,是聚集智力创新要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以“规划布局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辐射效应明显”为原则,集中力量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整合涉农项目,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结合产业基础、环境容量、主体带动能力,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拓展园区多种功能,辐射带动农民生产就业、增收致富。组建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联盟,对园区技术、策划、管理、营销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帮扶。坚持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促进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把园区打造成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和返乡创业新平台。加大园区现代科技、灾害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把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成科研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平台、职业农民摇篮。在此基础上,加快资源跨区域整合,产业跨区域规划,集中连片打造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集群和田园综合体,通过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四)以农业品牌建设促农业增收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发展体系。加大对品牌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成绩突出主体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大力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电商平台讲好品牌故事。推进品牌建设“六个一”工程。一是认证一批“三品一标”产品。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是由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加快“三品一标”认证,筑牢品牌建设基础。二是挖掘一批可登记地标产品。结合地域文化、历史背景,根据当地群众种养殖传统习惯,大力挖掘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资源目录以外的可认证产品资源。三是提升一批现有品牌。对已通过认证的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进行集中培育、包装。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发挥品牌效应。四是建设一批品牌形象店。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在全国重点城市及辐射城市建设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店(直营店)。五是引进一批名牌企业。充分发挥现有名牌农业企业、名牌产品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市场手段,以产品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把名牌培育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引进知名度高、影响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名牌企业,借助企业优势,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品质和影响力。六是建设一批乡产联盟。乡产联盟是乡村产业联盟的简称,它旨在集聚优势资源和多方力量,构建高效的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三产融合。乡产联盟注重的是产业、产品的优良程度与专精程度。品牌是乡产联盟不可或缺的元素,打造具有IP属性的乡产品牌,是联盟的最高目标。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衡量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以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以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机制提高农业经营市场化水平,以培育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规模化水平
在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级综合性交易平台,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管理办法,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村集体采取土地整村入股、统一经营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全程托管、土地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等托管服务。运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探索股份合作、委托流转等流转方式,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支持农投公司对农村土地的储备和流转,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试点工作。形成“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体系健全、流转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二)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统一经营的“火车头”,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推进器”。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农场提质升级,重点扶持特色化、示范型的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特色农产品、土地、资金为重点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专业合作社。通过扶持本土企业、招商引资等途径,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经营,以分工协作为前提,健全土地、资金、科技、信息、品牌等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培育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共赢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三)以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机制提高市场化水平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市场有效衔接,处理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开展种植技术、经营管理、科技应用等方面培训,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支持小农户运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质装备等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小农户通过土地、劳动、技艺、产品等多种方式,发展多样化的合作与联合,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支持小农户在种植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农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发展特色手工和乡村旅游等,实现家庭生产多业经营、综合创收。加大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多种形式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有效服务能力。
(四)以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社会化水平
全面推广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建设。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农经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和市场。发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组织,推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机租赁市场,提升农机集约利用效率。支持服务组织为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经营性服务,定期发布市场信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等服务主体,开展以土地流转、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有效路径。
作者: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咸阳市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