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农民,分别为80后,70后和50后,都在农村种地十余年。
近年来,三人不约而同选择了转型,一人走集约化机械种植水稻之路,一位选择引进新品种发展家庭农场,一位选择建农村桃园发展特色农业。
三人的转型之路,折射出的是乌鲁木齐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转型之路。
80后农民左庆:集约化种植效益高
这两天,在羊毛工村,村民左庆的水稻烘干设备开始满负荷运行,这台机器日烘干稻米200吨,年烘干能力1万吨,是全疆最大的水稻烘干设备。
从经营农家乐到种了4800亩水稻地,37岁的左庆走的是一条农业发展机械化、集约化转型之路。
13年前,24岁的左庆开始从经营农家乐转到种植自家500亩水稻。他说,自小跟爷爷和父亲一起种稻谷,他看好稻谷市场,要用自己的方式种稻谷。
20世纪80年代,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左庆家就一直靠种水稻为生。
左庆说,爷爷和父亲种地基本都靠天收,插秧、施肥等也是靠人工,辛苦一年,挣不了多少钱。
当年,左庆就投入20万买了两台水稻机械,节省了成本,水稻产量也提高了。随后,左庆又购进了插秧机、收割机等。
水稻种植,晾晒环节最关键,之前稻农都在道路上、谷场晾晒,如果能实现机械化烘干,既能让水稻不受天气因素集中上市,还会极大提高稻米品质。
2017年,在米东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左庆通过贷款筹资800多万元,购进了一整套烘干设备。
“当时,有人说一个种地的卖这么贵的设备图啥?我说,大规模集约化种植,打造水稻品牌,这条路一定都行得通。”左庆说。
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是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围绕市场发展机械化、集约化农业,促进农业向现代化高效转型。
如今,左庆的水稻基地已达4800亩,他还带动米东区实现了水稻育种、插秧、收割、晾晒机械化。
左庆还注册了“圣贤湖”稻米品牌,走品牌化道路。如今,左庆家的稻米价格从10元每公斤到30元每公斤,高于市场平均每公斤8.5元的价格。
左庆也没忘了乡亲们,他还与周边村子签订了3000亩水种植订单,由他统一供苗、统一收割,统一收购。
13年种水稻的经历,让左庆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从“一亩三分地”到集中连片机械化节约化种植,农民才能挣到钱。
70后农民张运华:多样性特色农业
这两天,在柏杨河村,农民张运华家的火龙果、百香果和人参果同时成熟,吸引了不少顾客。
43岁的张运华从种小麦玉米到种蔬菜,再到种热带水果。靠着发展特色农业,他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20世纪90年代,农村出现打工热,张运华并没随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家务农。他说:“都说外面世界精彩,我觉得还是农村天地大。”
杨河村是前山逆温带气候,冬暖夏凉,适宜大棚蔬菜种植。
刚开始,张运华承包土地种小麦、玉米,后来他又承包大棚种蔬菜,每亩收益三四万元,日子还过得可以。
村里耕地少,每家只有一两亩地。张运华琢磨的是如何让一亩地产生更多效益。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倡导“一村一品”,积极发展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
2015年,在米东区农业技术部门的帮助下,张运华开始试种火龙果。
火龙果是热带植物,大家吃过,从没种过。有些村民就劝张运华要慎重。张运华却说,跟着党和政府的政策没有错。
火龙果要在大棚里种植,授粉时需在晚上人工用刷子授粉,张运华和妻子在大棚里一守就是一周,他从不叫苦。
两年后,火龙果试种成功,一亩地收益五六万。
2017年开始,在米东区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支持下,张运华又试种成功百香果和人参果,他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发展热带水果采摘园。
每年7月份到11月份,火龙果、百香果、人参果陆续成熟,张运华家采摘园里人车络绎不绝。
张运华说,4个大棚火龙果,1个大棚百香果,1个大棚人参果,每年都有近20万的收入,是之前种蔬菜的四五倍。
如今,张运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带着村民一起种火龙果。张运华说,大家一起奔小康,生活更有盼头。
50农民李晓林:农旅结合发展农村产业
与前两位不同,63岁的李晓林是离开农村后又回到农村当起了农民。
国庆假期,在上梁头村的小林桃园,成熟的桃子吸引了大量采摘的顾客,忙坏了桃园的负责人李晓林。
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成为“农民工”,李晓林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李晓林带着妻子来到乌鲁木齐市火车头商贸城摆摊卖服装,这一干就是十年。
2012年,李晓林将摊位转给儿子打理,自己回村种地。他说,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自己的根在农村。
多年做生意,李晓林思路也比其他村民活跃,他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积极跟农业科技部门联系,准备大干一番。
随后,李晓林到与米东区相邻的兵团第六师的桃园考察完后,打算建米东区首个桃园。
桃三李四杏五年,桃树三年后才能挂果,前期只有投入没收成,妻子有些犹豫,但李晓林下定了决心,用做生意的钱流转了200多亩地建桃园。
建桃园得到政府的帮忙,东区农业农村局在桃园附近铺设了4公里多机耕路,水务局还为桃园修了滴管系统。李晓林还在桃园四周竖起了管理用的摄像头,他说:“要建,就建最好的。”
李晓林去相关单位申请了有机产地认证,每年要交两万元认证和指导费用。别人不理解,他却说,这钱肯定不冤。
李晓林挑选了蟠桃、水蜜桃、油桃、血桃等4个品种的桃子,确保从7月到10月都有桃子可摘。
三年来,李晓林和妻子像伺候孩子一样伺候桃树。去年,桃子开始挂果。今年,共有100亩桃子大量挂果。
成熟的桃子个大皮薄,顾客地头过称,一公斤20元。李晓林对妻子说,今年投入的成本就回来了,明年就净赚了。
今年,李晓林还在桃树下种了野菜,在桃园中养殖了土鸡,并与其他合作社成员联合种植了采摘蔬菜等,形成了一个大型采摘园。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