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西藏乡村解码:文明生态,致富小康

时间:2019-10-11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农业农村部

  这是日前包括澎湃新闻记者在内的“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的采访团在山南市捕捉到的西藏山乡之美。这些沉浸于乡村肌理之中的文明与美丽,也正是西藏自治区近年来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的缩影。

  家园之变

  从人畜混居的落后村庄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

  立秋已过,全年日照近3000小时的藏南谷地山南,日间的明媚丝毫不输“日光城”拉萨,驱车前往乃东区泽当镇的路上,路过的乡村图景,依旧沉浸在蓝天白云与绿草溪流相映交织的夏季美好之中。

  整理下院子,侍弄好花草,走出家门,打扫完门口的硬化路,44岁的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金鲁社区村民顿珠次仁坐在了路边的树荫下。身后的门楣上,大红色的“十星级文明户”荣誉牌匾闪亮而醒目。

  正和邻居家纺线的老阿妈聊着天,一只足球从眼前滚过,村里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追逐而来,宁静地街道上,留下一串稚嫩的欢笑声……

  顿珠次仁也跟着笑了起来。脸上挂着幸福与满足起身,随手拾起脚边的垃圾,丢进不远处的垃圾箱之后,散步前往村部。他已经和其他几个要好的村民约好了,一起到书屋看会儿书,傍晚还可以在广场跳会儿舞。

  这是顿珠次仁的闲适午后,也是金鲁社区的日常生活瞬间。

  澎湃新闻记者从金鲁社区了解到,这个平均海拔3700米、共有190户、790人的名不见经传的西藏小村庄,在2006年完成了易地搬迁,2011年被评为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还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人均收入达到了14877元。

  “我们村里通电、通网,水泥路全覆盖,不用出门,在家就能接到干净的泉水喝,已经人畜分离了,牛羊单独圈养,村里还给我们每户都买了垃圾箱。”顿珠次仁说。

  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之前,金鲁社区并不是现在这番景象。

  金鲁社区党支部书记拉巴多吉说,社区的三个小组分别处于甲沟、鲁沟、金沟三处沟内,之间一条通车的道路都没有,去一趟镇里要走上一天的路,除了每年社区举办的一两次活动之外,不少村民一整年都见不到面。“就因交通不方便,当时很多村民都不外出打工,收入全依靠农牧生产,但是原来的农田处在山沟里,基本都是小块田地,干农活又很不便。”

  村民强巴群久还对搬迁之前取水的往事历历在目,“那时候家里是不通水的,想喝水就要去泉眼挑水,路不好走,住得远,要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赶着毛驴去泉眼那边取水,一去一回要用一个上午。”

  为了改变村民的生活,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2001年,金鲁社区的搬迁开始实施,2006年,完成了全部的搬迁。村民的生活,也在那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泥路覆盖了全村,三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水塔,农田也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垦和平整,为了方便村民务农,村里还购置了收割机等农机具。

  基础的生活有了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开展起来。拉巴多吉介绍,村里专门购置垃圾箱,实行统一的垃圾转运,还订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双联户”为单位,对家庭环境卫生进行“十星文明户”评分,“年底,我们会召开社区大会,给‘十星’家庭颁发奖状和奖金,对评分较低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

  从2009年开始,金鲁社区正式开始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建设。村里的主干道硬化了,村落周围的绿化带形成了,垃圾收集设施修建起来了……金鲁社区居委会主任白玛达杰说,为了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村里每周五还被确定为“金鲁智慧日”,组织集中学习,观看相关影片,每月10日的“泽当清洁日”上,村里还会号召大家积极参与道路的清扫和绿化设施的维护。

  现在,村里牛棚和羊圈已经建好了,等到通了水、硬化了路面,各家的大型牲畜就可以集中圈养,“每户可以分到有200多平方米,可以养五六头牛。”白玛达杰说,金鲁社区的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即将实现了。

  致富之路

  从民主改革第一村到致富小康新样板

  说起西藏最著名的村庄,克松村必是上榜的一个。

  这里不仅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村庄,还曾建立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第一个教学点,也因此被誉为“一块红色的土地”。

  车辆从省道转向克松社区的村路时,路口高大的牌坊上,藏汉双语醒目书写着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已经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这个村庄的独特意义。

  克松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介绍,现在的克松村,不仅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和电灯,条条硬化路通到田间地头,公交车开进了村里,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基本完善,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100%全覆盖,宽带网络进入了村民家。

  2014年,克松社区还投资了3988.4万元用来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拓宽了村路,配套了给排水,建设了社区综合办公楼、居民综合活动中心、民族手工艺展示厅,建起3700平方米的广场,此外,还建设了运动场、停车场、庭园绿地,改造了民居的外立面。

  沿着干净平整的柏油路,逐步深入克松村,两侧的藏式民宅座座窗明几净,有不少都是崭新的二层小楼;路的一端,是克松社区的综合办公楼,里面不仅设置了宽敞有序的居民办事大厅,院子里还停着若干辆供村民免费使用的农机;门外,花花草草的深处,是村民开起来的几家小超市、茶馆、饭店,不远处,还有克松村的展览馆和村民休闲广场……村子的欣欣向荣随处可见。

  澎湃新闻记者还在走访时注意到,不少居民家门口,都停着自家的小汽车。边巴次仁说,现在,村里总共有102辆车,其中包括45辆运输车和旅游车,其他的57辆都是私家车。车辆的购置和更换,也记录着克松社区村民们从脱贫到小康过程。

  58岁的村民达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从1986年贷款3000元买了第一辆手扶拖拉机起,达瓦开始了换车之路,而这也是他的致富之路。

  “刚结婚时,我只有一间房,所有的收入来源就是种青稞和养牛,日子过得很苦。”达瓦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是为了提高耕种效率,当时,恰逢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卖粮食以及农闲时打工,他很快就还完了贷款,也决定了换车。

  紧接着,1989年,贷款、补贴加上积蓄,他买了一辆收割机。

  还完了收割机的贷款,并有了一定积蓄之后,2002年,达瓦买入了第三辆车——东风牌大货车。随后,他开始跑起了运输,家庭收入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也成了全村最早的主要从事运输业的人。

  再后来,达瓦又购买过中巴车、出租车,跑客运、搞旅游,发现来村里玩的游客不断增多,他又看准商机,先后开起了餐馆和商店。

  之后,达瓦又进入了建筑行业,承包了一些小工程,同时还从事起材料运输。

  靠着一步步的追逐与发展,达瓦一家的日子过得愈发红火。现在,他的家中走出了两名大学生,唯一没有上大学的二儿子也子承父业跑起了客运。

  达瓦说,他现在算是“功成身退”了,“现在的日常,就是照顾孙子,还有就是和村里人一起办民间艺术团。”他也有了一辆7座的商务小汽车,这是只属于他自己的车。

  边巴次仁说,克松社区已经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除了农业种植之外,运输、外出务工、加工业,都是村民们的收入来源,村里还成立了11个合作社,全村242户、872名村民,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9735.5元。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