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是全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盟市之一。2011年被整体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盟6个旗县市中1市为区贫、5个旗县市为国贫;全盟847个嘎查村中有602个贫困嘎查村,占比71%,其中深度贫困嘎查村90个,占全区总数的近3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党委抓统筹、政府抓推进、行业抓执行、干部抓落实”的思路,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重点难点,聚力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盟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10.5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5%下降到1.8%,阿尔山市、扎赉特旗、科右中旗3个国贫、乌兰浩特市区贫已实现摘帽,602个贫困嘎查村已出列482个;今年计划脱贫1.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突泉县、科右前旗实现脱贫摘帽。
坚持责任导向,切实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盟旗乡村四级书记层层签订“军令状”,明确脱贫目标,压实攻坚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落实行业推进责任。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参照自治区16个专项工作组的基础上,增设素质提升、作风整治、干部管理、社会帮扶4个专项推进组,形成“16+4”专项推进机制。
落实四级包联责任。建立精准脱贫分级负责“四级包联”机制,盟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别包联1个深度贫困旗县,56位盟级领导和旗县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人包联1个苏木乡镇,847个嘎查村实现盟旗两级部门帮联全覆盖,4.25万名各级干部帮扶4.85万户贫困户,构建起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坚持精准方略,切实把好进出关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们首先把精准识别退出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做足精准文章,下足 “绣花”功夫,通过严格执行一申请、一比对、一评议、三审核、三公开“11133”识别程序和一评议、两核实、一确认、两公开“1212”退出程序,系牢了脱贫攻坚第一粒扣子,确保不漏评一户、不错退一人,切实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
坚持合力攻坚,切实精准帮扶工作
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借助外力的关系,凝聚起帮扶主力与帮扶助力两方的强大攻坚合力。
在帮扶主力方面,重点是发挥好驻村干部帮扶主力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要求,择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715名驻村帮扶,实现了村村都有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调整驻村干部结构,盟直单位及中区直垂直管理单位科级驻村干部由80人调整至214人,有科级驻村干部的嘎查村由59个增加至214个,占贫困嘎查村总数比例由9.8%增加至35.6%;强化驻村日常管理,严格执行“日考勤、周例会、月调度、季报告、半年总结”工作制度,每人每年驻村帮扶不少于200天。
在外力帮扶方面,重点是发挥三个方面的力量:扎实推进京蒙扶贫协作。北京市5个区县对口帮扶我盟5个国贫旗县市,自去年以来,通过京蒙扶贫协作累计争取项目103个、资金4.4亿元。主动对接国家部委定点帮扶。近三年,国家五部委共为我盟5个国贫旗县市协调投入扶贫资金28.7亿元,助推一批大项目落地。积极配合自治区厅局单位开展定点帮扶。2016年以来,各厅局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6亿元,受益贫困嘎查村达103个。同时,组织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结对帮扶活动,90家企业帮联90个深度贫困嘎查村,有效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
坚持目标标准,切实提高施策质量
紧紧围绕“两个确保”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工作要求,创新出台了产业扶贫、危房改造“两挂车”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活救助“三张网”政策措施。
驾稳产业扶贫车。落实“一奖一贷一贴息”政策,通过“菜单式”“资产收益式”“托管式”三种产业扶贫模式,累计投入资金12.58亿元,受益的建档立卡人口11.87万人,实现了到户产业施策全覆盖。
驾稳危房改造车。通过实施修建结合、易地搬迁和分散安置的“一改一迁一安置”政策,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保障问题,2016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牧区危房4.05万户,今年底将实现危房清零销号目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100户、13886人,目前已完成搬迁入住5581户、12589人,剩余519户、1297人年内全部完成搬迁入住。
织密教育扶贫网。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教育扶贫政策,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积极兑现教育补贴政策,减轻就学负担,受益贫困家庭学生2.9万人。强化控辍保学措施,建立辍学学生管理动态数据库,做到监测发现一人辍学,劝返复学一人。实施“改薄”工程,年内完成全盟剩余6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创新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扶持16个品牌专业、22个特色专业,优先接收贫困家庭学生入学,通过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带动贫困家庭稳定脱贫。
织密健康扶贫网。大力推进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政策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461户、96963人,切实减轻了贫困人口就医负担。推进“三个一批”行动。大病集中救治5720人、慢病签约服务管理4.69万人、重病兜底保障399人。推进基本医疗服务达标,对不达标的19所苏木乡镇卫生院和20所嘎查村卫生室进行专项整改,年底前全部完成。
织密生活救助网。落实“三类人定额补”政策,对年满65周岁以上老人、长期卧病在床享受“家庭病床”政策、生活不能自理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给予2400元生活救助。目前,享受政策贫困人口4366人。
坚持重点重抓,切实攻克深度贫困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的指示要求,聚焦90个深度贫困嘎查村,盟委、行署出台了《深度贫困嘎查村脱贫攻坚行动的意见》,通过在资金、项目、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突出提升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就业技能、生态经济、农牧民素质五个方面短板。在资金投入方面,在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对深度贫困旗县资金支持政策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盟本级财政将从扶贫资金预算控制额度中,连续3年为每个深度贫困嘎查村安排产业引导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各20万元,确保每个深度贫困嘎查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少于200万元。同时,加大项目、金融、用地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确保深度贫困嘎查村如期出列退出。
坚持鼓励创新,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立足高质量脱贫和可持续脱贫,着眼“后两年”和“两年后”,在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实施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牧民素质,增强自主脱贫意识。开展“一带两转三改”活动,通过党组织带动,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改变居住环境、改变陈规陋习、改变饮食习惯,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开展“双扶双长积分制”活动,创新实施扶志长志气、扶智长本领的“双扶双长”扶贫举措,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生产赚积分、得奖励,鼓励贫困户树立勤劳实干的“精气神”。通过以上两项措施,最大限度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扶贫资产管理方面,按照“盟级统筹、旗县自主、行业监管、公司运营、贫困户参与”的原则,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逐步铺开、全面推进”的思路,对集体资产管理,采取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分配权、处置权“五权分置”,旗县市、行业部门、苏木乡镇、嘎查村“四方共管”,管理公司化、决策程序化、收益精准化“三化运营”的“543”管理模式;对到户资产,采取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归一”,自主式、委托式、合作式“三式经营”,产销、科技、理财“三项服务”的“333”管理模式。通过两种管理模式,实现了扶贫资产有人管、不流失、能增值。预计到今年底,全盟管理的扶贫资产总量将达到20亿元以上。
在基层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为充实扶贫一线脱贫攻坚力量,在原有工作队不减力量、不撤队伍的基础上,2018年开始在扎赉特旗和突泉县开展设立嘎查村扶贫专干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公开聘用,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选聘等形式,设立嘎查村扶贫专干,协助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打造“不走的”工作队。这一做法一方面充实了一线脱贫攻坚力量,另一方面为嘎查村 “两委”班子培养了后备力量。
在建立乡村环境治理激励机制方面,开展改变生活从庭院做起三年行动,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主动性。鼓励发展“六小”庭院经济,支持农牧户因地制宜发展“小畜牧、小种植、小果木、小手工、小商贸、小旅游”等六小庭院经济,有效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全面开展“三个四”环境治理,即:清理垃圾堆、废物堆、粪土堆、柴草堆“四堆”,治理柴草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四乱”,创建有管护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设施设备、有经费保障“四有”嘎查村,使嘎查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下一步,我盟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向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全盟各族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