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贫困宣战,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好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编者按
70年峥嵘岁月,70年砥砺前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福祉得到极大改善。
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芒。这些变化,就发生在你我身边,点点滴滴,映照在每个人的心头。
记者近日兵分多路深入采访,采撷百姓故事,感受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荆楚70年·百姓话变迁”,敬请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6年,我省累计减贫555.6万人。
这,相当于湖北第四人口大市襄阳常住人口总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矢志不渝向贫困宣战。
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这是铮铮誓言,是信心决心,也是传递到千家万户的暖流。
住在美景中,吃上“旅游饭”——
每10年搬一次家,越住越敞亮
368元一间!如海大酒店在美团的“十一”预售刚开通,订单刷刷地蹿出来。
酒店位于阳新县王英镇,老板石如海,泉丰村农民。
2018年底,他借着“网红打卡地”、仙岛湖天空之城旅游项目开发的东风,以自己名字命名,开了这家民宿。“生意火爆,年收入15万元不成问题。”9月16日,石如海乐呵呵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五一”,客房爆满,他只好把自住的房间腾了出来,全家人睡客厅。
仙岛湖位于幕阜山北麓,因王英水库工程建设形成的千座小岛镶嵌在碧波之间,风景如画。旅游业是王英镇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石如海开的民宿共五层楼,一楼做餐饮,中间3层开辟了18间客房,顶层自住。
记者一间间房推门观察,确如网友点赞,“环境干净、整洁、舒适。”
坐在家里就把钱挣了,这样的好日子,46岁的石如海以前想都不敢想。
1971年,因水库建设移民,石如海家在政府支持下后迁。
两年后,他在这间土坯房里出生,“很长时间,兄弟姊妹6人挤住在阁楼里,夏天密不透风,冬日冷风直灌。”
好日子不会从天而降。不甘贫困的石如海,13岁就外出打工,在武汉做泥工。
就在这一年,我省成立了扶贫工作机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行动。1994年后,推进“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王英百姓的生活面貌,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扶贫政策实施,日新月异。
1998年,石如海拿出攒下的2600元,回村与哥哥合建了一套新居,三间房,每人一间半。他在新房里娶了媳妇。
2008年,他干起个体户,花9万元新建了一栋临街楼房,一楼做建材生意,全家人住二楼。
2018年,武汉一家企业在王英镇开发“天空之城”项目,带动仙岛湖旅游业升级。有着敏锐商业头脑的石如海再次转行。
每隔10年搬次家,越住越敞亮,“以前,我们村一穷二白,乡亲们顿顿吃苕。现在,这里人气最旺,住在美景中,吃上‘旅游饭’。”
登上酒店楼顶阳台,眺望远方,美景入眼来——
青山傍绿水,小楼渐次开,青堂瓦舍下,笑迎八方客。
2018年,我省17个贫困县摘帽,阳新名列其中。剩余17个贫困县计划今年出列。
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幸福小区酿出“甜蜜事业”
玩微信、晒自拍、爱网购、做电商……
在阳新县三溪镇姜福村幸福小区,有这样一位“潮老头”,名叫明安林。“70岁,我和共和国同年!”
9月16日晚,记者敲开明安林家的门,老人笑容满面,精神抖擞。
幸福小区是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017年,和他一起从大山里迁过来的贫困户共26户、80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建成房屋31.78万套,惠及87.98万人,占“十三五”总任务的99.72%。
“我是咱们小区第一个搬进来的。”明安林特意强调。
明安林在老房里住了大半辈子,每逢打雷下雨就心慌,担心漏雨。老屋里潮湿,蚊叮虫咬难免。
不花一分钱,拎包入住楼房,明安林很开心。
现在的小区,4栋三层小洋楼向阳而立,前有花园,后有菜园,室外健身设施齐全。
说起新生活,他马上进屋拎出一个绿色帆布包,翻出医疗优诊证、就诊服务卡、营业执照等资料,“这个‘百宝箱’,装的都是党的好政策。”
明安林是失孤老人、五保户。有政府兜底,可他没有“等靠要”。
在扶贫干部帮助下,他养蜂酿蜜,年收入2万多元,还带4户贫困户一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令人意外的是,明安林微信玩得挺转。
他取网名“甜蜜的事业”,经常更新朋友圈信息,普及蜂蜜常识、发工作照、推销产品,点赞跟帖不少。
一间房里,摆了两个冰柜、7个白色塑料桶,储藏酿好的蜂蜜。
“你闻闻,是不是很香?”明安林拧开白色塑料桶盖子,顿时香气四溢。见记者直点头,他声音又高了八度,“这是真正的槐花蜜!”
挣了钱,他爱上了旅游。最近,还专程到湖南长沙游玩,印象最深的是岳麓书院。
明安林爱看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乡情难舍,返乡创业——
“绿色银行”梦想牵起贫困户
9月17日下午两点半,合武高铁一辆列车,从红安县觅儿寺镇夏家寨村油茶基地旁疾驰而过。
30岁的夏院龙正带着几名村民,在基地抗旱。“种油茶要有耐心。挺过五年成长期,就是‘绿色银行’,农民也能有稳定收入。”
能人回乡,投入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2017年,夏家寨村支部书记李贵清的一个提议,改变了夏院龙的生活状态。
夏院龙子承父业,在武汉经营一家园林工程企业,以前对夏家寨的印象,只是每年清明节回村祭祖时的匆匆一瞥。
没有过多犹豫,夏院龙就作出了选择——返乡创业,“乡情难舍。父亲离乡几十年,到现在还是一口红安话呢。”
夏院龙邀上两名同学,投入300余万元,流转700亩土地种油茶。
油茶除草、施肥、打药,夏院龙聘用了6名常年管护人员,每月2000元工资;季节工52名,日工资近百元,多数是贫困户。“今年以来,已发放工资8万多元。”夏院龙告诉记者,村里每个村民,如今基本都叫得上名字。
在老家宅基地,父子俩重建了新房。两年来,父亲夏细宝常住于此。“十几岁就到武汉打拼,但夏家寨终究是家庭的根脉。孩子能做点事回报乡亲,我很欣慰,也感觉很幸福。”
说着说着,夏细宝开始憧憬几年后油茶花漫山遍野的景象,眼睛顿时亮了。
住在他家几十米开外的贫困户夏盛涛,一年能从基地领到7000多元工资,“油茶成熟了,工资还会更高。”
他的美好生活梦想,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曾获全国散打锦标赛季军的夏院龙,紧紧连在了一起。“三乡工程”如火如荼,全省各地还有更多像夏盛涛这样的农民,在这条道路上,迈向节节攀高的新生活。
专家点评
脱贫靠合力奋斗更出彩
我国的减贫事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贫困斗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涨船高”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但囿于地理因素、自身条件等种种限制,极少数贫困群众迈向全面小康,还需要全社会合力攻坚。
脱贫攻坚成效好不好,百姓说了算。
石如海勤扒苦干,较早实现了脱贫,还能抓住商机不断自我发展,生活水平步步攀升;明安林家庭条件困难,“两不愁三保障”需要政府兜底,可他没有“等靠要”,仍在快乐地奋斗;夏院龙是扶贫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以市场的力量使一批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获得感满满。
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小康就在眼前。我们既要建好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也要修好“羊肠小道”,让每一个贫困户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