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凝神聚力实现中国梦

时间:2019-08-0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华报业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文化日益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共识、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文化自信源于实现中国梦的深层精神追求。我们所说的“文化”,既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互动,成为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积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而延续不断,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动力之源,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重要使命。

  革命文化铸就文化自信的理想和信仰。自鸦片战争开始,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革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斗争中孕育成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文化从此注入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革命文化生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植入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由秉持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催生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丰富生动的革命文化思想,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的共识和愿景提供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凝聚共识和建立愿景的基础。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外来文化成果,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被赋予崭新的时代愿景。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略,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当前,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实现这一方略应高度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至关紧要。话语权是基础,管理权是保证,二者共同巩固领导权。加强领导权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通过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同时,积极建构主流话语,以主流话语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筑牢理想信念,弘扬当代中国精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持。我们的文化治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因此,我们应运用各种现代文化治理举措,提升国民教育、创建精神文明、传播文化产品、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最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和评价。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必须彰显鲜明民族特色,用中国话语传播独特的价值理念,塑造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传播载体和手段等的创新,也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第三,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精神和自觉意识,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守正又要创新,保持敏锐清醒的中国立场,坚守和提高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培养理性包容的世界眼光;不断开拓新实践、推出新成果,作出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相匹配的文化新贡献。

  一要勇于执着坚守。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根基和前进动力。这要求我们清醒认识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文化的位置。在世界文化版图中,我们的文化在话语权方面仍处于劣势,不断遭遇挑战、误读,甚至被妖魔化;随着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在国内我们的主流文化也会遭遇各种思潮的挑战。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应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要善于理性思考。我们应理性思考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而不是对自己的文化宝藏视而不见。中西文化各有优长,我们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三要勤于实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土壤,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经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我们的文化基因,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和慎终追远的精神定力。四要敢于开拓创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创新创造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往往为促进民族发展和战胜风险挑战提供制胜法宝。我们应立足于人类文化整体发展态势,以文化创新发展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要具备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朝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潜能,做文化创新和知识创造的生力军。五要乐于担当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肩负着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既是实现新时代文化复兴的重大责任,也是为世界文明创新贡献智慧的重大机遇。在这场前无古人的文化革新中,我们应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