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五联模式”振兴产业奔小康

时间:2019-06-2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原新闻网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光明村鸡茨坪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闹景象——工作组入户调查、农家乐接待游客……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近年来,当地探索出“五联模式”,为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找到了“钥匙”。

  “五入”振兴产业奔小康

  被核桃林围绕的鸡茨坪村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该村采取土地入股、核桃入社、产品入网、院子入景和劳力入园等“五入”振兴产业。

  鸡茨坪村民龙梅斌将自家的10余亩土地流转给当地的龙头企业开发经营,年收入增加近3万元。“除了土地流转,我还可以到公司里务工,每年工资收入又是2万多元。收入比过去多得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龙梅斌笑着说。

  目前,鸡茨坪农户承包期内的150多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公司进行合作,农户收入达400多万元。该村还将古树核桃交由合作社统一管护运营,2017年村内72棵古树核桃2年的果实采摘权在上海扶贫义拍,收入达218.4万元;1320株核桃流转给旅游公司,群众直接收益达170多万元,依托核桃产业,村级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

  村内还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2018年销售量500余单,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不少传统农家小院变成集休闲、度假、美食、民俗风情文化为一体的农家乐,周边农户75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180多万元。

  户有技术 村有乡愁

  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光明村坚持做好“教学中育、群众中培、企业中带、社会中引”,重点抓好“项目中练”。如今,光明村内的优秀青年、创业带头人、泥石木匠等,也纷纷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

  “全村共有劳动力资源近800人,提高大家的技术技能水平,是村上一直长期努力做的事情。”光明村委会主任魏定奎介绍,如今,村上已组建了人才库,下步将通过开展系列技能培训,让每家每户的骨干劳力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2019年内,将计划实施农家菜烹饪培训、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业培训等,全面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现在村里技能的短板逐步补齐,但村庄文化建设还是比较薄弱。”鸡茨坪村民小组长张会祥说。

  问题找准了,说干就干。光明村通过讲好唐标铁柱、史迪威公路、博南古驿等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开发和保护好特有传统民居、民族服饰、民族祭祀、民族语言、民族葬礼等优秀文化元素;做优美食产业,把核桃宴、卷粉、火腿等彝家美食等手段,打好历史文化、核桃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五张牌”,着力振兴文化,留住乡愁。

  “五联”强组织 “五有”保生态

  在鸡茨坪村,党员户家门口都悬挂着“共产党员户”的牌子。“党员+农户”在村里全面推行,农户有困难找挂钩党员已成为常态。通过采取“思想联员、班子联责、发展联户、管理联动、服务联心”五条措施,光明村委会切实把组织振兴抓实抓牢。

  “农户和党员结对子,支委、党小组长分片包组连户。”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说,光明村党总支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群众、群众自觉参与,齐心协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光明村。为保护好生态,光明村做到“五有”——护山有队,组建护林队伍,加大巡山管理;管水有制,成立管水委员会,加大村内水资源的管控;种田有标,在粮食、蔬菜、中药材和特色生态养殖中,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饲料喂养的范围和标准,保证光明出产的食品天然、绿色、无公害;植绿有责,成立生态委员会,守好自家“责任林”“责任山”,植绿护绿责任到村到组到户;保洁有约,成立垃圾清运公司,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户日常清扫、组定点收集、村定时清运”工作机制。真正让群众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