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我从山东省检察院来到菏泽郓城张鲁集镇茂张集村任职村党支部书记。从机关到基层,从都市到乡村,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环境的变化、视角的切换,不仅让我对基层治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收获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和驻村第一书记不同,我在村里担任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在来之前,这个村子没有坚实的党支部,班子队伍建设不强。虽然我在农村长大,但村子的状况还是让人很有压力:近千人的村子,最年轻的党员已经60多岁;村集体收入为零,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去打工;村子发展停滞不前,很多项目都与村子无缘。
头一回“当家”,现实就给我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刚上任不久,我满怀激情召开党员大会,头天喇叭上喊、电话里讲、进家门说,通知9点去大队部开会,然而直到中午11点了,人还没来齐。这样的情况让我有些束手无策。其实,这也是很多驻村干部面临的难题:曾经的业务知识,在基层实践中会水土不服;对于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初来乍到的基层干部缺少相应的经验。
我没有气馁,改变了一步到位的想法,而是循序渐进,从头做起,听听村民的心声,了解群众的诉求。有人指出村子交通不便,去镇上和县城都得绕路,生活不便不说,村里的农产品外销出路也受到影响;有人很有想法,满腔脱贫致富的热情,但苦于不知如何着手……一番工作下来,我开始思考,哪些建议抓住了村子发展的牛鼻子,哪些做法可以将村民团结起来。
经过挨家挨户的调研,我们决定从“先修路”做起,集中力气解决村子的老大难问题。村子位于2县4镇的交界处,去一趟县城,就算是骑电动车也得绕行30多分钟才能走上大路。出行远、出行难严重制约了村子的发展。经过测算,修通一条2公里多的路,平均每个村民进城能少走15公里。
说干就干,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项目获批了、钱也到位了,但少数村民却对修路占地有异议。为此,我和其他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让村民认识到修这条路是大家都能受益的好事。实践证明,在乡村,一味讲大道理,口才再好也难以说服群众,驻村干部要学着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说服他们、鼓励他们。如今,这条公路的施工正在分阶段进行,很快就能顺利通行。
渐渐地,昔日“沉睡”的村落被唤醒了,开始迸发出强劲的活力,一些项目开始在村子落地。如今,通过产业扶贫,全村89户、209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7万多元,彻底摘下了落后村的帽子。
细细想来,会听能说肯干,在基层治理中有大作用。会听,意味着俯下身子;能说,意味着说实在话;肯干,意味着敢担当、能做事。在这个基础上,驻村干部的优势就能得到发挥,解决发展的困难,唤醒乡村的活力。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