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省长唐仁健围绕“抓机遇促改革陇原沧桑巨变、战贫困重生态聚力富民兴陇”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发展成就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靶心不偏
幸福感和获得感稳步提升
过去,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2年底,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时,甘肃共有贫困人口692万,贫困发生率达33.2%,全省86个县中有58个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十分繁重。
“70年来,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铎介绍,甘肃从扎实贯彻精准扶贫方略、盯紧脱贫目标标准、聚力解决深度贫困、确保稳定持续脱贫等方面入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减贫58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75个贫困县中有36个实现脱贫摘帽,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唐仁健从吃饭、饮水、行路三个角度解析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稳步提升的来源。“去年,我省全年粮食产量达1100万多吨,人均粮食产量400多公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省内自求平衡、丰年有余,成为粮食净调出省。引洮供水一期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累计解决了93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
“到了1978年,全省还没有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截至2018年,我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万公里,高速公路达4242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5035公里,实现了高铁西出东进全线贯通。”唐仁健介绍。
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历史性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这几年,我们集中精力推进‘三保障’工作,着力抓好饮水安全和易地搬迁,争取尽快破解瓶颈、补齐短板。”林铎说。
焦点不散
产业扶贫与旅游扶贫持续发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很多群众之所以贫困,就在于没有增收产业和致富门路。发力产业扶贫,甘肃有怎样的制度设计与政策举措?
“我们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发放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等办法,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还培育引进了一批涉农龙头企业,覆盖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增收产业体系,群众脱贫的稳定性、致富的可持续性更强了。”林铎表示,“去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90元,同比增长12.3%。同时,历史性地消除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提起甘肃,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玉门关、月牙泉等美景胜地,是敦煌壁画、大漠驼铃的壮阔景象。那么,甘肃如何利用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帮助民众脱贫?
“旅游是甘肃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近几年,我们旅游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去年达到3亿人,旅游收入突破了2000亿元。敦煌正在构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古诗词提到的玉门关,离敦煌车程只需一个多小时。产业的构建加上乡村旅游的推动,是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林铎说。
林铎介绍,甘肃在构建大旅游产业体系的同时,注重让农民通过旅游脱贫致富。甘南藏族自治州推广全域无垃圾旅游模式,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带动不少村落成为新晋旅游目的地。
步伐不松
打好硬仗中的硬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就脱贫攻坚指出,“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
在林铎看来,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则是硬仗中的硬仗。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包括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两州一县”。这些贫困地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极差,扶贫脱贫难度非常大。
甘肃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优先供给政策,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布局项目,建立省级领导干部包抓深度贫困县制度,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去年,用于这些地区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占全省的近七成;‘两州一县’减贫13.17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8.8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4%。”林铎介绍。
“剩下的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六盘山和秦巴山特困片区,老弱病残比重比较大,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很多贫困群众没有一技之长,脱贫难度极大。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正是最吃劲的时候。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牢牢盯住目标和标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林铎表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