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土桥村首届桑葚采摘节热闹迎客。30余亩桑葚晶莹剔透,一串串果实仿佛涨红的小脸,迎着初夏暖风宣告着丰收的喜悦。
“桑葚产业投入少、见效快,且管护简单,亩产400至500公斤,收采后砍掉树枝,还能套种红薯、大豆、玉米等。”在当天的采摘节启动仪式上,桑葚基地负责人、脱贫典型刘占魁为全村52户贫困户来了一场田埂边的桑葚种植技术培训。
刘占魁,这位曾被生活压弯腰的七旬老人,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与钻研,突破“穷”围奔小康的故事,也逐渐被大家传颂。
刘占魁年轻时曾是村里的会计,后因病致残,老伴又体弱多病,儿子也意外导致眼部残疾,一家人生活困难,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志不短。2013年,在蒸湘区残联举办的农民技术培训班上,刘占魁对种蘑菇产生极大兴趣,表示想“试一试”。
“手头钱不够,我就买1块钱1根的竹子搭大棚,再捡人家不要的塑料广告纸做薄膜。”刘占魁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创业脱贫之路。
然而,次年受台风天气影响,刘占魁的大棚被掀翻,所有蘑菇都在“雨过天晴”的烈日下被晒死。“血本无归还欠了账,我当时就跪在地里哭。”他说。
为对抗天灾,驻土桥村扶贫队帮刘占魁申请了扶贫专项资金,添置钢筋结构的大棚和防雨防晒的帘布。重整旗鼓再出发,2015年,刘占魁的蘑菇终于开出“致富花”,不仅把前2年的损失补回来,还赚了一笔,顺利脱贫。
刘占魁说,每年农历八月至次年三月是蘑菇销售季节,为保证蘑菇的新鲜度,他们要当晚把蘑菇摘下,在天亮前送去各大农贸市场,“很多时候卖完蘑菇,已是凌晨4时。”凭着长年累月的起早贪黑,刘占魁在衡阳市蘑菇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被人称为“蘑菇大王”。
蘑菇事业越做越大,刘占魁却不满足于此,他很快又发现新的商机。
“5月是衡阳市水果市场淡季,草莓、枇杷已收,北方来的苹果梨子还早,我觉得这个‘空窗’就是机会。”2017年夏天,刘占魁敏锐地抓住水果市场供给短板。
经过查找资料,与扶贫队商讨,刘占魁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桑葚上。
“桑葚不仅口味酸甜受市场欢迎,具有补肾益肾、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等功效,而且它耐旱性好,适合我们这一片的紫色页岩种植。”锁定目标后,刘占魁当年就从河南、四川引进桑葚种子,试种了3亩。
“上市就脱销,1公斤可以卖近60元。”一年后,桑葚挂果,刘占魁的桑葚田每亩收益高达万余元。
2018年,刘占魁将桑葚扩种至30余亩,把小范围的种植打造成连片采摘基地。
“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专门给乡亲们传授种植经验。”刘占魁说,今年5月采摘季以来,他已请了8名贫困老乡在基地务工。
“下半年扶贫队计划买桑葚苗给其他贫困老乡,我就继续给他们做技术服务,让更多人能够早日脱贫奔小康。”刘占魁说。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