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关中腹地的陕西省礼泉县,大力实施果业转型升级。自2017年以来,发展各种时令特色水果、设施大棚、现代养殖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药王洞社区王店北村,脱贫户王东红正忙着和妻子为大棚甜瓜整枝、打杈。他认真地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个棚一茬约2万元的收入,他家两个棚一年就能挣到8万元。他家四口人,有两个儿子,曾因缺乏劳动技术和资金致贫,2016年,在镇村帮扶和田园合作社的引导下,发展起了大棚种植。目前,全县像他这样发展设施农业、时令水果等新型农业产业的农民有5万户。
脱贫攻坚以来,当地按照“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大力围绕特色现代农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成油桃、黄桃、李、杏、樱桃等特色时令水果30亩,新建和扩大了君德宝设施农业、万象食用菌、弘润农业食用菌、东相虎设施农业等,共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达28个,总面积达到2.6万亩,总产18.9万吨,总产值7.2亿元。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即王店北村村委会主任王震最有感触,“随着产业转型,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今年我们将建成20亩蓝宝石葡萄园,预计上市后实现产值80万元”。
组织技术培训 提升作务技能
大棚建起来,如果没有技术,还有可能不挣钱。因此,当地大力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采取“小班制”“手把手”“一对一”“订单式”“农民夜校”等形式,为群众提供大棚作务、果品存储与加工、种养殖、果园施肥、果园清园管理等专业培训,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我们已经开展培训300多场,受益群众8万多人次,实现了全县15个镇办、社区全覆盖,尤其是增加了在贫困村的培训频次”,县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许方说。
集中式的技术和管理培训,逐渐显出了效果。县园艺站多次组织专家教授为昭陵社区汤房村果农进行葡萄新品种栽植培训,今年即将建成阳光玫瑰、克伦生葡萄300亩,优化了产业结构,改变了单一产业靠天吃饭的困境。目前,全县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13家,发展家庭农场138个,培育职业农民710人。同时,还带动贫困群众以扶贫资金、产业扶贫信贷资金、土地经营权入股,务工、托养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中来,实现抱团发展。这种方式既克服了单家独户发展资金不足、缺乏技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缺点,又能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合作社的资金、技术优势,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路子对了,还需要提质增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价值,才能让群众持续增收。县上组织开展系列科技下乡活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为群众现场解答技术难题、惠农政策,发放宣传资料、科普挂图,并利用农业信息网、手机短信等多媒体平台,向种植大户、畜牧养殖户、设施大棚户、产业科技示范户等发布技术指导短信。
在此基础上,他们为27个贫困村聘请了3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开展农技人员包扶产业扶贫户,选派386名农业技术人员,包抓全县产业贫困户,开展技术帮扶活动,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掌握1门生产技能。通过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果园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养殖等新技术为主要内容,采取“结对帮扶”“农业科技特派员”“产业发展指导员”等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