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应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精准分析贫困现状及成因,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继续实施医疗健康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其中的硬骨头。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这为我们决战决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出了明确要求。“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面临着脱贫后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等多重挑战。针对这一实际,应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精准分析贫困现状及成因,统筹攻坚、逐个突破,确保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顺利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能够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应夯实基础教育,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产业发展带头人、种养能手等新型人才队伍;普及社会教育,加强良好社会习俗和文化风俗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牧民树立正确的生产生活观念。加强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成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继续实施医疗健康扶贫,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深度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公共医疗服务相对滞后,患者就诊难,医护人员巡诊也难。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导致高原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高发多发,不利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针对这一实际,应高度重视医疗健康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力度,做好全面精准的健康普查信息收集、追踪工作;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条件,加快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疗扶贫兜底保障,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定期举行健康宣传和诊治活动,普及医学常识和基本方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保健、自我防治意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不仅关系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状况,更关系该地区的未来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已成为影响投资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实际,应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交通、能源、邮电通信、文教卫生以及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帮助当地居民尽早摆脱出行不便、用水不便、信息交流受阻等问题。同时,这些地区处于向西开放的前沿,具有区位、人文、通关等优势。应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外贸、交通、物流等合作水平,为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