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以前用电要买电,现在却可以卖电创收。有了光伏发电,每年村里有了固定的经济收益,贫困户也有了脱贫的希望。”11月20日,看着前来石楼县灵泉镇南沟村检查表计和宣传安全的供电公司员工,村民张大爷激动地说。作为石楼县首批光伏扶贫的试点地之一,村民们正感受着光伏发电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针对灵泉镇南沟村光伏项目实施对象多为老弱病残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等特点,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电力部门将用电业务办理送到家门口,采取现场指导客户填写申请,高效集中办理并网备案、验收、缩短业务流程时间等措施,以“保姆式”的定制服务让村民足不出户轻松办完所有手续。
村里的王大爷夫妇快年满80岁了,两位老人体弱多病,将家里的4亩土地承包出去维持一家人生计,如今有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老两口除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出售,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发一度电补助0.42元,上网电量按每度0.8212元结算,这十多天共发了116度电,上网98度,算一下大概有130元收入。”上门服务的供电公司员工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回答老人关心的收入问题。
“这才刚刚开始,供电公司的员工都来好多趟了,啥事情都不要我们操心。”王大爷喜滋滋地听着预期收入和安全注意事项,满脸笑容。
像这样的家庭在灵泉镇不在少数。作为第一批光伏扶贫试点村,利用光伏发电“一次投入、长期收益”的特点,结合清洁能源推广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送入大电网,为村民们积聚财富,对村民们来说,这既是“输血”又是“造血”。
今年36岁的贺瑞明,为父母安装了20块墨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项目并网运行后,每月发电量预计400多度,不仅满足了父母每月的耗电需求,而且还可额外赚得几百元的收益,成为了养老的一种全新方式。说到家里的光伏系统,贺瑞明笑得合不拢嘴:“之前哪懂什么光伏发电,现在才知道这玩意这么好啊!自家的屋顶‘晒太阳’就能晒出钱。”记者看到,贺大爷家安装有两个电表,一个是用来统计家庭用电量,另一个电表就是用来统计输至国家电网的电量。“从并网到现在才一天多就走了35度电,差不多就是30块钱的收入,这晒晒太阳就有钱进口袋,真是个好事情。”贺瑞明看着家里电表显示的数字,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
以季度分红的方式进行分配,实实在在的收益拿到手里,村民们很是激动:“有了光伏发电,村里能自主创收,贫困户也有了收入,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更红火。”
龙交乡寨子上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生产模式单一,缺少种植、养殖大户,村民长时间找不到脱贫之路。这是摆在面前的“拦路虎”,而脱贫关键要发展产业,但是先行者的失败让大家对产业发展心有余悸。
自国务院将光伏扶贫作为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以来,为把国家扶贫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龙交乡政府以寨子上村为试点,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确定开展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和并网管理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寨子上村“两委”干部通过反复调研、实地考察了不少可持续发展项目,最终确定围绕“风险型、稳定型”互补,“长效性+短平快”“自主+激励”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在村里建设了100千瓦光伏扶贫项目,累计发电量突破9万千瓦时,纯收益近10万元。近日,村集体、贫困户获得了项目的首次分红。村民辛卢云,患有严重腰伤,是当地政府脱贫帮扶的主要对象。在今年的光伏发电分红中,他已经享受2000元补助,预计全年可得到4000元补助,作为寨子上村光伏发电扶贫政策受惠的第一批人,辛卢云感触颇深地说:“光伏发电真是好,简直就是个‘聚宝盆’,是我脱贫的大功臣。”
同时,该村通过贫困户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公示、乡政府审核“四步法”,出台了《寨子上村光伏扶贫项目收益二次分配及村集体经济收益使用管理方案》,计划按照“保底+激励分红”方式,将项目收益的80%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待满足贫困户脱贫需求后,将项目收益余下的20%全部用于增加村集体经济,并按比例分别用于村民互助基金、助学基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光伏扶贫不仅为石楼开辟了一条新的扶贫渠道,也打破了长久以来“输血式”的扶贫模式,实现了由单一的资金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模式的转变,切实为贫困家庭带来收益,为村民铺就一条“光明之路”。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