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已成为全国各地各项工作的共同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我市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市倾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经济、民生、脱贫攻坚、文化、生态等诸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经济发展
经济加速追赶超越 GDP重回全国20强
“根据2018年第三季度最新排行,西安GDP再次跻身全国20强,与上一次入围相隔38年!并且,前三季度西安GDP增速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位,较上年同期提高了六个位次!”今年11月,这个喜讯一经发布便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毫无疑问,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加速追赶超越,取得的成绩让人瞩目。
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实现GDP5884.31亿元,同比增长8.2%;全市进出口总值2433.86亿元,增长32.4%;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西安工业投资增长31.4%,同比提高43.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7.06亿元,同比增长10.5%;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消费保持43.5%高增速……
一个又一个亮眼的经济数据,印证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增强,不断追赶超越、高速发展的大西安。
“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今天的显著成绩,和近一年多时间出台的‘三大革命’‘三大新政’有密切的关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认为,在时隔38年后,西安GDP重回全国前20强,除了宏观因素,和一系列微观努力也密不可分。“今年以来西安举办全球硬科技大会、全球创投峰会、西商大会、企业家节等盛事,吸引来的不仅有国内外的理念、资本、技术,还有国内外的各类专业人才。”张宝通说。
今年以来,我市户籍新政“升级版”深入推行,人才吸引力不断强劲,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市新落户人口已突破73万。
人才来了,投资自然随之而来。
“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即将突破50万!”近日,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今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持续开展,加之大量专业人才聚集,强有力地激发了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资本吸附力显著增强。根据市统计局资料,截至9月末,我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844.36亿元,同比增长4.3%;贷款余额19366.37亿元,增长15.6%,较年初新增2390.47亿元,同比多增923.49亿元。
张宝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追赶就是要高速发展,而中高速是全国的平均速度,西安要不断加速奔跑,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飞跃发展。西安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找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聚力打造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贸易大都市,争取引领新常态或新时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追赶超越大发展。
脱贫攻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全省实现率先脱贫
2018年,我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春季攻势”“夏季会战”“秋季攻坚”“两对两补”38个方面64项具体任务为抓手,按照“12345”目标要求,聚焦脱贫摘帽底线和“五个美丽”高线,用心用情用力促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我市“周至摘帽、142个贫困村退出、12864户40570人在册贫困户脱贫”任务涉及的19项指标已全部达标。
今年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年底的1.28%,降至2018年年底的0.23%;贫困县(周至县)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年底的2.58%,降至2018年年底的0.28%;全市142个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平均为0.58%,其中,16个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降为0。
今年我市全面实现产业就业、安全住房、医疗救助、教育支持全覆盖。产业扶贫方面,推进“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重点扶持苗木花卉、电子商务等10大主导产业,参与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达到523家,发展增收示范户1071户,带动贫困户13490户。
就业扶贫方面,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101人、创业341人、技能培训3628人,全市新开发公益专岗岗位645个,特设公益性援助岗位累计上岗1793人,新增创业孵化基地13家、扶贫基地15家,在册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就业的有10987户,就业率100%。
安全住房方面,年度脱贫对象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全部竣工并交钥匙,其中,危房改造1898户全部入住,易地扶贫搬迁实际入住率达到69.5%。
健康扶贫方面,贫困人口出院30266人次,共补偿1.72亿元,报销比例达到94.40%,“一站式”结算率98.02%,大病专项救治率保持在98%以上。
教育扶贫方面,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涉贫区县全面改薄项目121所,目前竣工95所,其余学校全部启动建设。
据统计,今年全市脱贫退出的14536户41213人中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达10539元,高出国标(3100元)7439元,超出国标240%。其中,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3100元低于5000元的共606户,占比4.16%;高于5000元低于10000元的共6266户,占比43.11%;高于10000元的共7665户,占比52.73%,为决胜全市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良好基础。 记者 庞乐
保障民生
加快改善民生 破解“看病难”“上学难”
教育和医疗是民生最大的两个方面,一年来,我市以“名校+”工程为抓手,着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同时,不断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切实破解“入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难题,西安市教育局以“名校+”工程为抓手,以输出“名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为核心,以输出优秀队伍为关键,运用多种模式,统筹“名校”和“+校”的发展。
目前,全市已组建66个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涉及66所“名校”和81 所“+校”,各区县组建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193个,包含“名校+弱校”161 个,“名校+新校”32个,跨区域“名校+”13个。一批批“名校+”教育联合体得到快速发展。碑林区的“26中+93中”教育联合体,成立之初,93中小升初,鲜有家长问津,学生寥寥可数,“名校+”工程实施以来,经过两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今年93中招收初一新生245人,学区内学生择校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据悉,市教育局还将全力推进并进一步深化“名校+”工程,着力开展“7+1”工作,组建“名校+农校”教育联合体,通过引进中心城区“名校”对7个郊区县及杨凌示范区的农校进行帮扶,逐步破解市域内、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年来,西安市卫计委持续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大对破解“看病难”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解决“看病难”初显成效。
市卫计委把群众反映集中的医院环境、医疗服务、基层卫生、预防接种等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集中精力抓好整改提升。优先调整扩充雁塔区、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医疗资源,在每个远郊区县打造一所三级医院。启动西安红会国际医院、西安国际儿童医院、市第三医院二期建设项目;全力支持西安国际医学城等38所已批准的二级以上医院加快建设进度。2017年以来,全市新增医疗机构1224家。
我市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大力推动城市三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市第一医院、市第九医院、市中心医院、市红会医院分别托管长安区医院、高陵区医院、蓝田县医院、周至县医院、阎良铁路医院。托管后,长安区医院上转人次下降了34%、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了40%、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了16%;蓝田县医院手术人数提升了32%,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群众看病更加方便。
全市建成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服务团队1452个,培训全科医生2092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扎实推进,截至10月底,签约服务总人数达到286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55%。 记者司文 王燕
生态文明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一座绿色之城,必定是活力之城、希望之城。
截止到12月9日,西安今年的蓝天总数已达到180天,与去年全年持平。
西安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坚决打赢秦岭保卫战,持续推进铁腕治霾、柔性治水、依法治山、合力治脏、立体增绿行动,着力加快“大公园、大花园、大绿道”建设,确保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绘就绿满古城、花重长安、山水相映的大西安生态新画卷。
说起家门口的昆明池遗址公园,市民小刘赞不绝口,“亲朋好友来西安,我都会带他们在公园游玩,风景优美环境好,老家的爸妈都特别愿意留下来。”绿色就在家门口,西安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了。
近日,西安市又确定12个公园年底前拆除围墙,让城市成为花园,让绿色与百姓共享,让人与自然和谐共融。西安市加快启动“古都西安·丝路花城”行动,2023年建成中心城区花园城市,初步形成2000公里城市绿道网络,全市公园达到200座以上。
建设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安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筹高端产业和高速增长,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为追赶超越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绿色动力。
让山更青。西安以最坚定的决心、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刀刃向内、刮骨疗毒、迎难而上、动真碰硬,彻底全面开展秦岭北麓违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让天更蓝。西安市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力争将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气污染降至最低,努力改善西安空气质量。截至今年10月底,削减煤炭101.5万吨,累计查处低速汽车走禁行7.13万例、冒黑烟车7027例。累计摸排“散乱污”企业21021户,完成整治8163户,完成率38.8%。15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完成搬迁或关停。
让水更绿。今年以来,全市突出抓好9个示范河湖示范段建设,带动全市河湖长制项目推进。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生态水面2590亩,湿地5870亩,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随着各项治水措施的一一落实,西安必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目标。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打赢“青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奋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文化建设
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枢纽 文化软实力增添市民幸福指数
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近年来文明之花次第绽放,令五湖四海远道而来的游人们惊艳于这座城市的内涵与品质,令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飙升感同身受。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西安正在致力于建设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音乐之城。这座丝路起点城市,正承载着西安人的梦想振翅飞翔。
西安愈加开放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法文化论坛、城墙之外西安当代艺术展、第16届西安国际音乐节等系列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先后在西安举行,不仅邀约10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艺术名家,携海量作品跨越欧亚大陆相聚丝路起点中国西安,甚至远赴海外。这是“一带一路”各国之间文明跨文化、跨领域的深度沟通。众多承载各民族基因的文化符号,在西安和谐共生,亲密融合,最终,见证、促成着这座城市的越来越开放、包容的气质。
西安愈加文艺了——近几年,在西安夜幕的璀璨流光中,涌动着高雅的音符,弥漫着缕缕动人的书香。在西安城各个角落的各大音乐街区里,音乐似乎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的延续。陕西大剧院建成后,西安成为世界各地顶级一流名团,和艺术名家纷至沓来的福地。音乐剧、话剧、舞剧、民族交响乐、户外公演、惠民演出连轴上演。在街头巷尾不断增添的24小时书店里,在曲江池畔透明的玻璃书屋里,手不释卷的传统正在被重新拾起,这是这座城市精神文脉的延续,公共文化事业的勃兴。让市民体会到生活在文艺气息弥漫的西安,是如此幸福。
西安愈加古典了——2018年,西安的博物馆总数已达126座,跃居全国前列。西安博物馆数量之众,种类与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遗址类、文物类、民俗类、城市旧物类……全城遍布的博物馆,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城市记忆,记录着这座城市久远的过往,延续着这座城市的生命,向世界展示着强大的西安文化实力,传递着西安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底气。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