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冬日的太阳刚露出头,四川省邻水县城南镇芭蕉村支书冯建乔就出了门。冯建乔当了16年村党支部书记,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转一圈。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爬山的、赏花的……时间倒回去4年,村里少有陌生人,就连本村的年轻人,都留不住一个。变化从何而来?
“芭蕉村位于二环山区。”冯建乔说,二环山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变成富民的大产业?邻水县探索出了一套脱贫办法。2014年,邻水县提出在二环山区实施“旅游+脱贫”的扶贫模式,将脱贫攻坚和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推动乡村各类资源景观化,让好风景变好“钱景”。
修路、土地调型、建农民新村、打造产业基地……一时间,一场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的脱贫攻坚浪潮在二环山区火热进行。一条条乡村旅游公路修起来,一个个农民新村建起来,一片片农业产业发展起来……如今,每逢节假日,城南镇芭蕉村的同乐花海、铜锣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游人如织……
不仅是二环山区脱贫任务重。根据全县贫困村地形地貌、资源禀赋、贫困人口区域分布等,邻水县将贫困地区划分成了地质灾害区、旱山区、二环山区和水淹区“四大类区”,并分区实施扶贫模式。
地质灾害沉陷区采取“村集体+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由村委会统一将撂荒土地和山林、荒地收归集体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的经济林木产业,产生的收益1%由村集体提取作为经营管理成本费用,其余99%由村民按土地面积、人口进行分配。旱山区兴建蓄水池、铺设排水管道……在完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饮用水问题的同时,实施“脱贫菜单+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为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差异化、个性化的“脱贫菜单”。水淹区,一方面采取“订单种植+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引导乡友返乡创业,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种植基地,与重庆的农贸市场签订订单合同;另一方面通过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项目,修建完善库区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城市工商资本,发展适度规模水产养殖,做优重庆“餐桌”文章。
因地制宜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2014年邻水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8150户、78304人,贫困群众人均年收益仅2530元。到2017年,该县累计减贫59957人,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突破8500元。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