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小康路上的幸福生活

时间:2018-11-07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疆日报

  木质的脱谷机、玻璃罩的马灯、老式犁耙、地契……在吉木萨尔县二工镇头工街东村村史馆和老台乡老台村村史馆,各年代的130多件老物件被整齐地放在展示桌上,这些物品不仅记录了村庄40年时代变迁,也承载着普通百姓40年的记忆和情怀。

  吉木萨尔县老台乡村史馆负责人姚建喜告诉笔者,木头犁、木锨、刨锄这些农具都是二三十年前用过的东西,现在种地都是全程机械化,“改革开放40年变化太大了。”

  这里有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昌吉回族自治州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218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69.9亿元,年均增长20.4%,增长了1394倍。

  城市繁荣昌盛,昌吉州各族群众财富积累的速度也快马加鞭。昌吉州统计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昌吉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95元增加到17316元,增长181.3倍,年均增长13.9%;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62元提高到2017年的73363元,增长了109.8倍,年均增长1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0.52亿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690.7亿元,增长了1327.3倍,年均增长19.7%。

  每个昌吉人都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幸福,衣食住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衣:由单调到多彩多元

  改革开放40年,昌吉州各族群众的着装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风格由单一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过去的着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

  个头高挑,红润的脸颊,蓬松的卷发,身穿一袭咖色针织裙,腕上佩戴的墨绿色玉镯闪着柔光。今年55岁的戴茹萍优雅而温和。

  戴茹萍是昌吉市民,她有2个姐姐和3个哥哥,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她儿时的记忆中,家里有一台家用缝纫机,母亲缝补衣裳时,时而会踩一下脚踏板,屋里就会响起“咔哒咔哒”的响声。

  小时候她和二姐总穿大姐的旧衣服。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穿衣都是如此,大点的孩子衣服显小了,小点的就接着穿,直到衣服破旧不能再穿,还要裁裁剪剪纳成鞋底,做成布鞋穿。戴茹萍说:“当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能买一辆好自行车;如今,自己开着私家车,美滋滋地行驶在大街小巷,真像梦一样。”

  40年来,戴茹萍衣橱里,早已由清一色的黑灰蓝,换成缤纷色彩、时尚爆款的新装。传统的裁缝店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品牌服装店。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购走进昌吉人的生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在网上逛商场、购时装。

  食: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深秋的昌吉,天气渐冷。10月18日,家住昌吉市地质村小区的王淑英从富民市场买了颗白菜回家准备包饺子吃。

  白菜曾是昌吉人过冬的储备食用蔬菜,那时,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地窖楼道里整齐码放的都是它。此外,还有土豆和萝卜,共同构成了家庭餐桌上的“老三样”。

  今年69岁的王淑英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买东西都得凭票,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逢年过节,供销社门前都会排起长队。现在,天天都跟过年似的,餐桌上有肉有菜,下饭馆更成了家常便饭。”

  这两天,昌吉市滨湖镇迎丰村菜农高华云正忙着在大棚里采摘无公害蘑菇。这几年,随着设施农业的全面推广,各类反季节蔬菜瓜果都走上了昌吉人的餐桌。截至目前,全州仅昌吉市就建有蔬菜大棚3600座,发展设施农业4400亩,蔬菜种植户1200人,每年向昌吉市区、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等周边市场提供各类蔬菜瓜果1.204万吨,年销售收入达4200万元。

  民以食为天,一粒米、一滴油都是生活的缩影。不同年代的餐桌,有着不同的记忆。从温饱走向小康,百姓餐桌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

  住:水电暖设施一应俱全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是头等大事。

  吕大文家住玛纳斯县六户地镇六户地村,以前他一家三口和父母兄弟住在一个房龄20多年的土坯房里,房子面积小、条件差。回忆起当时的居住环境,吕大文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没有上下水,自来水时有时无,不得不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还有就是怕下雨,雨下大了,房子就漏得厉害,隔两三年就要上房泥。”

  2007年,安居富民工程在六户地镇实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吕大文领到了1.8万元的政府补贴,再加上亲戚朋友帮忙,一家人次年就搬进了106平方米的新房。吕大文说:“新房里上下水、电、暖气都有了,出门就是柏油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确确实实让我们享受到了!”

  昌吉市“团结大院”小区是1958年兴建的,那是当时昌吉最高级的住宅小区。

  1980年,昌吉市延安北路边上建起了一栋4层高的楼房,该楼是昌吉州政府建的第一栋住宅楼,大家伙都叫它“801”楼,意喻80年第一栋楼。

  1990年,昌吉州开始有专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1978年—1998年,昌吉州主动落实福利分房等住房惠民政策,20年间人均住房面积由6.7平方米增加至17平方米。

  1998年以后,昌吉州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持城镇住房的市场化、货币化、商品化改革方向,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科学安排土地供应,构建多方融资机制。1998年—2017年,全州商品住房完成投资711.74亿元,竣工量达到5654.19万平方米。

  截至2017年底,昌吉州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至48.11平方米,超过全国人均面积7.31平方米。

  行:从蜗行到快速

  公交车是人们出行最常用的代步工具,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窗口。1976年,昌吉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当时昌吉市仅有一条线路、一辆公共营运车。1981年,昌吉市开始有出租车,但多半是空车在跑,因为普通人坐不起。

  在73岁的刘森宝记忆中,从2005年10月开始,出门乘坐公交车时,昌吉市可以刷公交智能IC卡了,当时是0.5元起价可乘四站。

  今年61岁的阿不力孜·艾克木家住昌吉市二六工镇,说起农村公交的变化他深有感触:“以前农村每天早上一趟车,晚上一趟车,现在你看十几分钟就过来一辆。别看昌吉越来越大,如今出门和过去比起来,反而更加方便了。”

  现在,昌吉市城乡客运覆盖率达97%,公交营运线路70余条,500余辆崭新的公交车穿行在城乡,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各类发展要素。

  10年前,26岁的童欣从湖北一路追随爱情来到昌吉,在这里成家住了下来。她说她喜欢在这座城市漫步,穿梭在大街小巷,记录城市的变化。

  1956年开工修建的延安北路,是昌吉历史上第一条沥青道路。1997年至2003年,昌吉市先后完成了延安北路等7条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2006年,对延安南路进行改扩建工程。对于昌吉人来说,延安路意义特别,它是昌吉世纪演变的代名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走来,延安路是昌吉商业起步、城市发展的源头,它见证了昌吉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昌吉州现有农村客运班线375条,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100%;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多种多样的出行工具,形成了庭州设施配套和出行便捷的县、乡、村运输客运网络。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