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李强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以只争朝夕奋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从“吃派饭”到奔小康

时间:2018-10-3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这40年中经历了很多事情,有的事情可以轻易忘掉,有的事情却让人记忆犹新,一辈子牢记。当年在农民家“吃派饭”就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福建省光泽县机关工作。那时,经常有下乡下村搞工作队的任务。改革开放初期,城里人粮食是吃定量,农村更是贫困,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乡村道路交通差,通讯工具差,下乡基本都是驻村,且时间长短不定。村里也没有饭店食堂,我们下到村里都是“吃派饭”。也就是由村里安排派到农民家中吃饭,吃完交上定量粮票和菜金,剩下的由村里给被派的农家一点补贴。

  1984年3月,我下到一个叫“百岭”的小山村,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政策。这个村当时是个出名的穷村,村民勉强越过了温饱线。我们住在村小学,吃在旁边一户农家。这家是老两口,每次桌上都有白米饭和几个新鲜蔬菜。菜是自己菜园里种的,煮得也不错,鲜辣可口。老两口从不和我们一桌吃饭,叫他们一起吃,他们都说等会,这下还不饿。开始我们也没太在意,有次我吃完饭离开后,发现忘了拿包。返回去时发现老两口正在吃饭,碗里是地瓜藤和稀饭。看到我回来,老两口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就喜欢吃地瓜……”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因为家里粮食不够吃,所以尽量让我们吃米饭,吃饱吃好,而自己却吃稀饭。

  乡村人的心是淳朴的,对来客是热情的。他们宁可自己不吃,也不能让客人吃得差。但此后,我却“于心不忍”,再也吃不下去,叫村干部安排我到远处一家稍富裕的人家“吃派饭”才算完事。

  还有一户农家也让我印象很深。那是1985年4月,我下到一个叫邓家边的村子,派饭在一户大家庭中。那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10多人。第一天吃饭时,主人客气,炒了一碗腊肉放在桌上招待我们。可是我们刚拿起筷子,就看到他们家几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孩子,正端着饭碗倚着门框旁,眼巴巴地盯着桌上那碗腊肉,一看就知道是很久没尝过肉腥了。大人当面瞪眼示意,扯着衣服要他们离开。我看了笑笑,把肉碗端过去,孩子们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狼吞虎咽地把一碗肉吃下肚去。主人歉疚地连连说:“真对不起,孩子们不懂事!”可我知道,当时乡村的孩子平日里一年到头难吃到肉,所以这一碗肉才对他们有着这么大的诱惑。

  “吃派饭”的日子里,还有一件事让我一直难忘。那是1987年的一天中午,我在园岱村一户农家“吃派饭”。正吃时,就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坐在灶台旁哭泣。父亲在呵斥,母亲在劝说,女孩的哭声却越来越大。我过去一问,原来是学校老师通知下午交学杂费10元钱,家里没有钱给,所以难过地在哭。我知道,当时的10元钱对一户农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个村一个劳力每天的工分也还只是五六角钱,家里连买盐的钱都是卖鸡蛋来的,大人也没办法。我听了心里难过,饭也吃不下,就把身上仅有的10元钱掏出来说:“这是我几天的饭钱,你们先拿着!”男女主人都连声推辞说:“这哪行,这哪行……”我执意将钱塞到女孩子手里,才让她破涕为笑。

  那个年代的这些事情,让年轻的我体会到了乡间农家的艰难。以至每次下乡“吃派饭”都成了我的心理负担,生怕因为我而让本就不富裕的农家更加为难。

  如今,一晃就40年过去,下乡“吃派饭”已经成了今天年轻人眼中的陌生名词。而我也早就离开县直机关,从青年变成了老人。回忆过往的岁月,特别是当年下乡“吃派饭”的日子,再看这些年农村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地的变化,心中不禁充满了感慨。

  老年的我喜欢怀旧。忘不了工作过的农村,忘不了“吃派饭”的年月,忘不了农家当年的苦日子,更忘不了农民那份淳厚的待客之情。这些年,我会经常到当年工作过的山村和吃过派饭的农家去走走,和当年熟悉的房东回忆起“吃派饭”的日子,感受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看到农民们家家盖新房,衣食住行样样时尚,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在邓家边村,我见到当时那家一位要肉吃的孩子。他现在已经40多岁,家里盖有3层小楼,两个孩子都在外面工作。他自己是个村干部,种田加上山上种毛竹,一年下来收入不少。讲起当年的情景,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个时候太穷了,现在好了,你想吃什么我们都有!”在百岭村,我见到了当年“吃派饭”那家老人的孙子。他现在是一个企业家,企业做得很大。而且他成功不忘家乡人,周边几个村的很多乡亲都在他的企业做事。是啊,曾经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现在都是成年人了,那个困苦的时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也激励他们勤奋劳动,努力拼搏,开创属于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

  当年“吃派饭”的困难日子已一去不复还了,这让我心中感到无限的欣慰。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