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哺农奋力脱贫
——看华亭县精准扶贫的作为担当
华亭,富。“煤都瓷镇”,华亭人很是自豪,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89元。
穷,也在华亭。抢眼的平均数背后,掩盖不了当地农民收入的真实差距。华亭,虽然不是国扶县,也不是片区县,但全县101个村子,四分之三都地处关山林缘区,地势陡峭、土地贫瘠,是平凉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华亭,不能“跛脚”前行。
近年来,华亭立足煤炭资源县份实际,主动构建“以工哺农”的扶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新路子。
担当:不等不靠,主动攻坚
华亭,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在全省都叫得响。境内有140多户工业企业,财政收入近80%都来源于工业。
但是,华亭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富裕”光环之外,“贫穷”如影随形。
位于关山深处的神峪乡草窝村,有三道沟、六座梁。多少年了,村民都说是个“烂窝窝”。3年前,村里八成房子还是土坯房,最少都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有的看上去摇摇欲坠。
村路大多是羊肠小道,蜿蜒崎岖,还是“红胶泥”土质。有一回连下了几天雨,贫困户李三保的母亲晚上得了脑溢血,着急往医院送,可路又窄又滑,架子车都没办法拉。李三保只好和亲朋好友用块木板,翻过一道沟,将老人抬到公路边,病情都耽误了。
20多年前,村里电就通了,却一直没有动力电。磨个面都得排队,当天去肯定磨不上。
在华亭县,草窝村只是剩下的3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扶贫越到最后,难度越大。在这些村子,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就像一道道“拦路虎”,挡住了人们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何解决?华亭只是“插花型”贫困县,争取上级扶贫项目、资金不易。每年,国家给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只涉及一两百户,远不“解渴”。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勇担历史责任,勇挑千钧重担。华亭县主动作为,将工业发展成果转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通过“以工哺农”,建立财政分配新机制。每年以上年公共财政收入的15%列支财政支农资金,对扶贫资金投入只增加、不缩水。
项目向脱贫攻坚倾斜,资金向脱贫攻坚倾斜。2015年以来,华亭从钱袋子里,“挤”出了比上级安排扶贫资金多2倍多资金,累计列支4.36亿元,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乡村入手,全力以赴补短板。
再不能让像草窝村一样的村民住土坯房!华亭县出台“土政策”,组织实施“农村安全稳固住房全覆盖”工程,打响了消除农村土坯房攻坚战。
只要拆旧建新,所有农户都能领取补助。主房补助1.25万元,偏房每间补1000元,柴草杂物房每间补300元。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等没有能力的,华亭县将炕盘好,灶建好,建小户型保障房,实施“交钥匙工程”。
以前,草窝村78岁的唐正铎老两口,和他的智障兄弟一起住在六七十年的土坯房里。一下雨,村干部就提心吊胆地往他家跑,害怕房塌了。现在,他们住进了村里帮建的新房子。
如今,草窝村住人的主房屋,已经没有土坯房了。在整个华亭,2014年还有1.45万户农民住在8.8万间土坯房。截至目前,已改造了1.2万户5.6万间。其中,仅华亭县财政自个儿就拿出了3030万元,改造了1.08万户房屋。
村组道路也硬化了。村民家不仅门前的巷道成了水泥路,就连院落硬化,每平方米县里也给补助1袋水泥。而今,华亭县建制村硬化路实现全通达,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倾力:产业为本,精准“滴灌”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华亭县深刻地认识到,以工哺农,基础是农业,必须在扶持壮大特色产业上下功夫。
但是,很多贫困户都怕扩大产业规模,原因就在于,他们害怕有风险,对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没有信心。
扶上马,送一程。华亭县在全面落实“一户一策”的基础上,出台精准到户的“菜单式”产业扶贫政策。
养鸡白送鸡苗!草窝村贫困户李三保没想到“这天大的好事能砸到自己头上”。老人偏瘫卧床后,李三保就被“拴”在家里了。以前挣钱靠打工的他,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没办法,他养了两三头牛,每年靠卖一头牛犊收入五六千元,再打点零工过日子。
今年3月,按照他点的“菜单”,县里给他送来了100只“扶贫鸡”,在自家的山林里放养。没打算赚啥钱的他,端午节就卖出了30只鸡,一只卖60元。还有土鸡蛋,不论斤按个卖,一枚卖1元。这下,李三保一下来了劲,现在他养了330只“溜达鸡”。
华亭县不仅拿出“真金白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核桃、药材、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等脱贫“菜单”,让贫困户自主“点菜”,还为每个贫困村确定了2个长远发展的主导产业和2个短平快特色产业,各乡镇、部门则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难题,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和1个辅助产业。
借此,华亭县不但实现了“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肉牛、核桃、中药材、蔬菜、劳务产业也蓬勃发展,成了农民脱贫路上的“五朵金花”。
但是,仅仅停留在农业领域抓产业扶贫,难以破解产业脱贫增收的难题。构建以工“哺”农的扶贫新格局,还得以“工业化”方式谋划扶贫产业发展,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链接起来。
华亭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有补助,有奖励;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帮带机制的,帮助落实贷款贴息资金。现在,全县已实现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去年以来,华亭县还不断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推动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抱团发展”。
在关山林缘区的上关镇半川村,现在“三变”“变”出了华亭从未种出过的黑木耳。
去年年底,镇里将“三变”与“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相结合,引导村子成立华上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的黑木耳。东北的技术员用资金和技术入股,村子用互助资金以及县里扶持集体经济的资金入股,38户贫困户则把扶贫资金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到公司。
公司负责人高兴了。8月中旬,他对记者说,“才卖了两个半月,已经卖出1万多斤了,一斤35元。”
徐爱芸等贫困户也乐了:“一年最少拿5000元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拿60元工资!”
创新:组合发力,啃“硬骨头”
“三变”“变”出了黑木耳,电商扶贫则让华亭农民“史上头一回”种的秋葵越种越有信心。
关山深处的策底镇大南裕村,去年在华亭破天荒地种出了南方蔬菜——秋葵。这桩“稀罕事”让这个贫困村又喜又忧。喜的是,村里除了种中药材外,又多了一条脱贫路。忧的是,很多村民都担心销路,不敢多种,秋葵今年只种了170亩,这么小的量,卖给谁?
在华亭县看来,构建以工哺农的扶贫新格局,不能单纯就“农”论“农”,得在电商扶贫、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新业态上下功夫,帮村民脱贫增收“搭梯子”。现在,华亭县建起了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县域电子商务平台。
在政府的扶持下,华亭县舜济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在大南裕村村部设了个电商服务点。他们与北京新发地市场签订了54万元的订单,直接将地里的秋葵发到北京去。
看着自家田地对面的电商中心,大南峪村贫困户李春绪心里有底了。64岁的他今年专门腾出了2亩地种秋葵。“立秋后,秋葵越长越旺,每天都得摘。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咱每天将摘好的秋葵给电商一交,空着篮子就回家了。这不,今天刚交了9斤货,一斤4元。”8月10日,李春绪感慨地说,“以前,收个啥都害怕卖不出去呀。”
以工哺农,重点是工业,就得让贫困户通过就业搭上“工业致富”快车!为了充分发挥境内工矿企业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华亭县还加强与华能集团华亭煤业公司等企业的联系协作,每年在县内企业安置农村劳动力1.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3万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以此为目标,华亭县除了对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外,还引导县内能人和企业,在乡镇探索建起了“扶贫车间”,帮助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老人、残障人员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真没想到,我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了。”8月10日,43岁的河西镇河南村贫困户魏顺平正忙着编织塑料花。插花、穿枝……坐在轮椅上的他手里的动作格外娴熟,不一会儿,十几朵漂亮的仿真蓝莓花便呈现在记者眼前。
14年前,魏顺平在外地打工受了伤,下肢瘫痪了。平日,他和年迈的母亲就靠吃低保生活。去年,在镇里的大力扶持下,当地的能人岳彩霞与宁夏一家公司联手,建起了仿真花“扶贫车间”。
自家附近有了这个“扶贫车间”,魏顺平感到有了“用武之地”。他专门买了个电动轮椅,每天来上班。“一个月做的好,能拿近1000元呢。”说话间,这个曾经对生活绝望的贫困户眼中闪烁着光芒。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眼下,华亭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越来越有信心。这个插花型贫困县毫不掩饰雄心勃勃的目标——今年,他们决心摘帽脱贫!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