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是农业大市,自古以来就有“洞庭鱼米之乡”的美誉,粮食、油料、蔬菜、生猪、畜禽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但近年来,全市农业生产囿于种植惯性,未能及时跟上高档优质农产品需求持续快速提升的市场变化,农业生产依然以老作物、老品种为主,农产品量增而价跌、农民丰产而不丰收的问题凸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影响了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唱响“常德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引导经营主体改良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坚持规划引领,形成品牌建设合力
一是制定品牌建设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有关要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发展定位和目标市场,着力构建常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完善了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努力在2020年打造出国家级农产品知名品牌20个以上,其中市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品牌15个以上,实现农产品品牌经济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二是明确品牌建设重点。以建设现代化加工园区为重点,突出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品、茶叶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常德香米、常德茶叶、常德油茶、石门柑橘、汉寿甲鱼等特色品牌,建设规模化品牌农业基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国家级农业园区,40个省级以上示范园区,1个创建中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平台进一步夯实。三是强化品牌建设扶持。建立农产品品牌创建奖补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等品牌荣誉的企业基地进行补贴扶持。各区县(市)每年安排农产品品牌创建、宣传、扶持经费5000万元以上;桃源、石门、津市等地对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品牌荣誉的企业基地也给予相应扶持;津市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每件奖励达30万元。
二、搭建营销平台,提升常德品牌影响
常德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063家、农民合作社4814家、家庭农场4107家,各类经营主体共创建了农产品加工品牌160件、“三品一标”认证1451个。品牌总数近2000个,品牌基本覆盖了所有主流农产品,但品牌知名度较低,就是作为“粮食第一股”的金健米业“金健”品牌、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石门柑橘”“桃源野茶王”“澧县葡萄”品牌等也在全国甚至全省缺乏足够影响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节会、展会、对接会、推介会等,积极搭建农产品品牌营销平台,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一方面,连续举办多年的石门县“柑橘节”“禅茶一味”茶文化节、澧县“葡萄节”,以及常德红茶文化节暨“武陵红”品牌推介会、常德首届米食节、汉寿蔬菜节、西湖德人牧业牛奶节、桃源硒博会等一系列节会,有效扩大了常德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组织系列展览展销。2017年11月以来,举办了“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常德品牌农业推介长沙站、深圳站、上海站系列活动,签订项目建设、产品购销协议160多个、总金额超过400亿元。同时积极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农交会、农博会,如常德市第十届农业博览会暨首届年货节、常德优质农产品企业与全国知名企业战略合作洽谈会、上海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香港美食博览与国际茶展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狠抓过程管控,夯实品牌建设根基
坚持以质量树品牌,狠抓生产、认证、监管等关键环节,强化“从田间到餐桌到口碑”的全过程控制,真正让农产品品牌树起来、硬起来、响起来。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工。以委(厅)市合作整市推进农业标准化为基础,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创新推进机制,建立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0个,制定技术规范累计603项,油菜、水稻、柑橘、蔬菜标准化覆盖率达70%,烟叶、茶叶、葡萄基本实现标准化。二是推进科学化认定认证。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统一挂牌、整体对外宣传等措施,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推动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三品一标”认证。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达200万亩左右,“三品一标”累积认证总数达到1451个,占全省总数的40%以上。三是推进规范化监测监管。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乡镇监管站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年来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基本在99%以上。加强专项督导检查,围绕绿色食品产品用标情况、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状况等,做好产品专项跟踪抽检,确保认证证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先后组建粮食、茶叶、水果、甲鱼等协会,加强对区域公共品牌管理,切实提升了品牌质量监管。
四、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品牌发展活力
紧密跟随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为指引,努力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保持常德品牌农产品长远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抓种养结构调整。在政府带领企业充分开拓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倒逼作用,引导企业自发调整产品结构,继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调优产品品种、优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以粮食行业为例,2018年,由全市15家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发起,市粮食协会牵头,成功申报了“常德香米”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落实“常德香米”地标产品生产基地近18万亩,“常德香米”区域公用品牌惠及全市高档优质稻210万亩。另一方面,抓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引智引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为品牌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当前,全市建有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精为天米业与南京农大合作,成功开发出胚芽米、胚芽油、胚芽茶等系列产品。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