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阿巴提镇达乌来特迭村有152户6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419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为完成2019年贫困户和贫困村“双脱”任务,自治区党委编办、喀什大学、塔什库尔干县供销社驻村工作队切实发挥自治区选派第一书记和高校工作队员作用,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以“菜单”式服务按需“上菜”,在项目帮带、产业发展、技能培训上下功夫,推动了民富村强,带领农牧民群众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项目带动奏响“增收曲”
“自治区、地区给了咱们村很多优惠政策,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将这些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如何发挥惠民项目最大的效应?”这是第一书记陈宏升驻村伊始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该村地理环境、气候和土壤条件除了适合发展种植业外,养殖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工作队将养殖鸡、鸭、鹅纳入到脱贫项目中,让农牧民通过养殖鸡、鸭、鹅来实现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工作队借助扶贫项目资金155万元,帮助农牧民修缮和新建标准棚圈31座。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扶持资金1.77万元,为30户贫困户购买了600只扶贫鹅,并通过农牧民夜校开办养殖培训班,邀请地区养殖专家到村为农牧民手把手的传授养殖技术。同时,县供销社依托行业优势,积极联系商贩上门收购鸡蛋、鸭蛋、鹅蛋,帮助农牧民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贫困户吐尔逊·加力普领到了30只扶贫鹅,通过精心饲养,两个月时间小鹅就长成大鹅了。“再过段时间鹅就可以下蛋了,还要孵更多的小鹅。预计今年卖鹅蛋和鹅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年底脱贫有望了。”吐尔逊·加力普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
工作队还结合该村实际,利用枣园发展林下养鹅,给鹅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达到循环增收目的。贫困户艾米尔·艾孜木在工作队的指导下,将鹅散养在自家的枣园中,不但节约了养鹅的成本,鹅粪还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了枣林地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红枣产量。
“工作队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利用红枣园养鹅,30只鹅发展到了60多只,今年卖红枣和鹅的收入加起来预计可以达到上万元,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艾米尔·艾孜木高兴地说。
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这一模式,在红枣园里养鹅,实现增收致富。
产业扶持奏响“发展曲”
面对村级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现象,工作队通过惠民项目带动、示范户引领,积极打造“合作社+养殖户”的畜牧养殖方式,指导帮助30户农户组成村里第一个“畜牧养殖合作社”,发挥集体的优势,带动村民实现增收的梦想。
“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形成了规模化养殖,上门来收购的商贩多了,我们分红多了,口袋越来越鼓了。”养殖户巴衣克·哈力克高兴地说。
工作队还着力在优化畜牧养殖结构上做文章,将草料种植纳入到科学养殖的范围,依托种植紫花苜蓿改变传统草料无法满足牲畜养殖需求的现状,指导全村农牧民种植紫花苜蓿70亩,并争取到紫花苜蓿每亩300元的补助,解决了牲畜草料短缺的问题。
技能培训奏响“就业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攻坚不仅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更需要教会村民如何绣花。”这是工作队组织学习时讨论总结出的一句话,队员们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工作队特别注重贫困户技能培训,先后为全村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就业”方案,利用农牧民夜校,对农牧民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开设妇女刺绣、烹饪技术、泥瓦工等培训班,让农牧民拥有一技之长。
村民帕米尔·库尔班巴义家有6口人,人多地少。工作队得知他对泥瓦技术很感兴趣,动员他报了泥瓦工技术培训班。“通过泥瓦工学习,我现在每月都有一两千元收入,生活一下好了起来。”帕米尔高兴地说。
村民阿依古丽·沙吾孜从小喜欢刺绣,自从参加了刺绣培训班以后,自己勤加练习技艺,并在镇上办起了民族刺绣店,当起了小老板,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近万元。
工作队还借助“万企帮千村”活动,积极为贫困户联系就业岗位。全村已有31名贫困户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16名到喀什建筑工地上做泥瓦工每月收入有3000左右,15名到奎屯服装厂每月也有3000-4000元的收入。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工作队一个个致富的招数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变为现实。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