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个好产业 带领乡亲奔小康
——记饶阳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铁兵
近日,张铁兵(左)在葡萄大棚给农户传授葡萄种植技术。记者张昊摄
近日初见张铁兵,他刚从田间骑着自行车回到林业技术推广站不久。面庞黝黑,头发有些凌乱,一手老茧,裤腿上还沾着不少泥点子。今年48岁的张铁兵,看起来不像是饶阳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更像是农民。
但在饶阳县越来越多的葡萄种植户眼里,张铁兵可是他们葡萄棚的守护者,致富路上的带头人。他在全省首次成功种植大棚葡萄,随后在当地大力推广。他钻研出多种适合当地的设施葡萄种植技术,仅多膜覆盖保温技术这一项,可使设施葡萄每亩增收1万多元。他20多年如一日,进村入棚为农民传授技术、指导生产,足迹踏遍全县村村落落。
一个人带动了一个扶贫产业。在张铁兵的带动推广下,20多年来,饶阳县设施葡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葡萄生产基地。目前,该县设施葡萄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24万吨,年产值26亿元。
张铁兵每经过一处大棚都会俯下身向种植户询问是否有困难。用他的话讲:“这些葡萄就是大伙的希望。在这个岗位一天,我就得发挥一天的作用,肩负起这份责任!” 记者张昊摄
大胆求索,开创葡萄新种法
走在饶阳县的田间地头,一排排覆盖着白色塑料膜的葡萄大棚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显眼,棚外停着装有肥料的农用车,不少农户正在棚里为葡萄施肥浇水。
如今,“种葡萄、先搭棚”已成为饶阳县越来越多农户的共识。而在20多年前,该县还只有零散种植的露天葡萄,收益很不稳定。
“当时,不仅是饶阳,连全省都没有种植大棚葡萄的先例。”张铁兵回忆说,1993年,他从衡水农业学校林果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饶阳县大尹村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第二年春天,一场倒春寒袭击了饶阳,上千亩露天葡萄损失惨重。作为技术员,看着农户欲哭无泪的样子,他特别痛心,想起了学校老师曾提过齐齐哈尔种植温室葡萄收益较好的例子。左思右想,他有了种植大棚葡萄的念头。
没想到,当他第一次提出种大棚葡萄的想法时,当即被泼了冷水:“祖祖辈辈种葡萄,哪有往大棚里头种的?”“谁都没种过,干黄了,不是让钱白白打水漂了吗?”……乡亲们质疑声、反对声一片。
没有先例可参考,没有农户可支持,张铁兵只能在自家的1.2亩地里试种。建大棚要花1万元,他刚参加工作,没有积蓄,只能找父母要。刚一张嘴,就被老人怼了回去:“这钱是用来盖新房给你娶媳妇儿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用。”他费了不少口舌,总算说服了父母,拿到了钱。
大棚建好了,苗也种下了,可新房却没盖成,谈了几年的对象也吹了,张铁兵成了不少人口中的“反面典型”。可他仍然像着了魔一样,一心扑在大棚葡萄试种中。
20余平米的房间,是张铁兵和其他三位同事的办公室。 记者张昊摄
张铁兵白天上班,只能利用早晚时间对试种的葡萄品种红提进行研究记录。他常常4时起床,就赶往葡萄棚查看。下午下班后,他总是先去查看葡萄长势后再回家。根据葡萄长势,他把一天的注意事项写在纸上,请求父母帮着管护。父母虽然一开始不同意种葡萄,但被儿子的执着打动,转而全力支持他的试验。
好事多磨。虽然张铁兵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看护葡萄,可第二年葡萄挂果很少。张铁兵没有气馁,继续试种。第三年,葡萄终于获得丰收,比露天种植的葡萄提前一个多月上市,每公斤售价10元,是露天葡萄的好几倍,当年收入2.7万元。
消息传出后,大多村民半信半疑。大尹村镇高村的5户村民主动找到张铁兵,邀请他提供技术指导,试种了3.5亩大棚葡萄,同样大获成功。当地村民这才抛开疑虑,纷纷种植大棚葡萄。
随着大棚葡萄越种越多,饶阳县因势利导,制定了发展设施葡萄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种植设施葡萄。
几千亩、1万亩、5万亩、10万亩……20多年来,饶阳县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屡创新高。如今,饶阳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设施葡萄之乡”“设施葡萄标准化示范区”。
张铁兵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技术资料,把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常见技术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问题。 记者张昊摄
刻苦攻关,研发种植新技术
张铁兵的大棚葡萄品种红提试种成功后,他并没有满足。张铁兵说,每年8至10月,是葡萄集中上市时间,红提是晚熟品种,一般9月才上市,大棚红提虽然能将上市时间提前到8月初,但提前的时间有限。因为从8月中旬起,主栽品种巨峰葡萄就大量上市了。
为此,张铁兵又开始试种维多利亚、8611(无核早红)等早熟品种。“品种不一样,配套技术就不同,在棚体大小、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不能照搬红提种植技术,只能一点点试验论证。”他说。
跟过去不同的是,张铁兵这次试种设施葡萄获得了农户的信任和支持。饶阳县西万艾村农民张振宇,特意从浙江带过来乒乓球葡萄,找到张铁兵,“这个品种行不行?”他们一起做试验,查看效果。如今,乒乓球葡萄已成为当地设施葡萄的主要品种之一。
为进一步提前葡萄上市时间,张铁兵又开始在种植技术上琢磨:设施蔬菜运用的多膜覆盖保温技术,能不能用到设施葡萄上?在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后,张铁兵创造性地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多膜覆盖保温技术,使设施葡萄成熟期提前了20天左右,每亩产值可提高一万多元。
“今年,饶阳大棚葡萄最早上市时间是5月中旬,而温室葡萄最早上市时间为4月10日,一些葡萄卖出了每公斤26元的高价,亩收益最高达13万元。”张铁兵说。
张铁兵的微信,就像一个“农业技术学校”。微信好友绝大部分是种植户,4个500人的大群全加满了,还有40多个小群,平均每天接到农户咨询近千条。为了让更多农户掌握种植技术,张铁兵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了“技术微课堂”,每周六、周日晚8点开始,在微信里讲解农业技术。 记者张昊摄
由于技术过硬,2011年,张铁兵调任饶阳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在设施葡萄方面,他先后带头攻克带叶休眠、化学破眠、水肥一体化等难题,取得新技术成果11项,引进葡萄新品种20余种。去年,他还联合省葡萄学会开展了“十村百户”土壤监测及改良计划,对全县35个重点村、500个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化验调查,筛选重点科技示范户进行土壤改良试验,克服了因土壤引发的死树等老大难问题。
如今,张铁兵又与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合作,重点研发省力栽培技术,在保证正常产量的前提下,努力把用工成本降低1/3,进一步减轻农户的劳动强度。
“过去一直是密植,一亩500多株,现在要转向稀植,一亩100多株,间距分为3米�5米、4米�8米、3米�2米三种类型。”张铁兵说,深圳、南京等地已进行了相关种植,但因南北方气候、土壤不同,不能照搬,这也是北方地区首次开展这种技术探索。
“搞林果技术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到田间地头,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张铁兵凭着一股钻劲儿,已从一名小技术员成长为全国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作为主要起草人,他参与编撰的《无公害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程(无核早红)》《无公害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程(维多利亚)》《饶阳葡萄栽培技术规程》等已成为衡水市的地方标准。
张铁兵的女儿小时候有一次生病,发烧三天三夜。由于张铁兵忙着给农户讲课,没能去照顾女儿。谈及此,张铁兵的眼圈湿润了。 记者张昊摄
倾情付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该县北关村村民邹京磊建了4个葡萄大棚,其中3个大棚种乒乓球葡萄、一个大棚种维多利亚葡萄,今年每个棚平均收入两万多元。
“原先我一直种蔬菜,2013年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转种大棚葡萄,不仅少操心,效益还比蔬菜高。”邹京磊说,过去他家是贫困户,靠着种大棚葡萄,不仅逐渐脱了贫,还买了一辆农用车。
“如今村里种大棚葡萄的,几乎家家都有汽车了。村民们能够脱贫致富,离不开张老师的辛勤付出。”北关村党支部书记苑同献说,今年夏天,葡萄大棚里的霜霉病比往年严重,村民一看不对劲儿赶紧打电话,张铁兵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推诿懈怠。“有事找张老师”已成了当地葡萄种植户的流行语。
张铁兵出名了,曾有不少企业单位向他抛出“橄榄枝”,有一家公司甚至开出了20多万元年薪附加一套住房的条件,但张铁兵都一一回绝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铁兵的家境并不富裕。早些年,他在县城买了一套房,总价10万元,却贷款8万元,花了10年才还清。
张铁兵为人随和,没什么架子,群众有事爱找他。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群众的事是大事,人家打电话咨询,是对我的信任。” 记者张昊摄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就是我的根。我走了,全县12万亩设施葡萄怎么办?种植户怎么办?我离不开父老乡亲,大伙也需要我。”张铁兵说,在饶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有很多贫困户渴求帮助。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良心更重要,责任更重要,付出更重要。为专心致志为农户做好服务,2000年起,他连自家的大棚葡萄也顾不上种了。
20多年来,一双布鞋加上一辆自行车,张铁兵按照这样的“标配”,将全县190多个村转了个遍,给农户的设施葡萄把脉问诊。
“越是雨雪天气,越是要走出去,这是大棚葡萄最危险的时候。突然改变的环境,会造成葡萄闪苗,即叶片凋萎、干枯。”张铁兵说。
2016年农历正月的一场大雪,让王同岳乡(现撤乡为镇)好几个村子的设施葡萄不同程度受了冻害。晚上,乡党委班子心急火燎地给在家休息的张铁兵打了电话。第二天一大早,他不顾雪厚路滑,赶到王同岳乡,一口气转了7个村,一直忙到下午。回家路上,他不慎滑倒,右手腕骨折,打了一个多月的夹板。有人问起,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不小心摔了一跤。”当年6月,这些村的葡萄按时上市,几乎没受什么损失。
种植葡萄的农户多了,白天忙不过来,张铁兵就利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棚,对种植户进行免费集中培训。“不久前我看了电影《李保国》,李保国教授自己掏钱请果农来听课,他的全心全意帮助农民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我更应该把全部知识传授给求知若渴的农户。”张铁兵说。
张铁兵清晰记得,他第一次组织培训,是在高村的大队部。头一次讲课,他有点儿怵头,生怕村民不买账,没想到,有几十名村民来听课。当时正是夏天,村民们挤在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屋子里,连电扇都没有,屋里热得像蒸笼。两个多小时,他在讲台上汗流浃背,村民们在台下也像被水淋了一样,可没有一个聊天、抽烟的,更没有一个半路走的。培训结束后,该村种植大棚葡萄的农户多了20多户。
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张铁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后者。无私的付出成就了饶阳县近万人的脱贫梦。 记者张昊摄
前不久,受村民邀请,张铁兵来到离县城最远的张各庄村,开展以“采果后的管理”为主题的培训。听说张老师来了,村民都很珍惜这次机会,参加听课的有140多人。“张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没有一点私心,还随叫随到,俺们都认他。”村民尚文报说。近年来,张铁兵共进村入棚召开讲座120余场,培训农民1.3万人次,培训种植专业户700余户。
采访张铁兵时,他的手机多次响起。“是农户打来的,现在葡萄大多采收结束,他们主要咨询施肥问题。”张铁兵说。
像这样的农户电话,他每天要接几十次,最多的一天曾接过179次。他的电话俨然成了当地果农解决生产难题的技术热线。他还建立了30多个微信群,随时发布最新病虫害预报,指导农户及时防范,目前进群的农民有五六千人。
倘若电话、微信里说不清,张铁兵就会亲自上门。“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容丝毫耽搁,老百姓就指着种植葡萄过日子呢。”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