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连市规划展示中心
残疾人就业洽谈会
残疾人家庭房屋修缮前
残疾人家庭房屋修缮后
精准康复让生活充满阳光
残疾人运动员奋勇拼搏
工作中的导盲犬
光阴有知,历史有痕。1988年6月14日—16日,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残疾人事业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残疾人事业由过去以残疾人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发展成为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年砥砺奋进,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在大连这方爱的热土上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残疾人事业切实纳入全市发展大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十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兼顾,同步实施。1992年6月5日,市政府印发《大连市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这是我市第一个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规划,直到“十三五”连续制定了七个残疾人事业五年规划;1994年1月4日,大连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2006年7月更名为大连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残疾人工作列入了政府相关部门计划;1995年12月1日,我市第一部残疾人综合性地方法规《大连市残疾人保障若干规定》正式施行,2013年1月重新修订实施并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市政府陆续将残疾人危房改造、白内障复明、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助学、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精准康复等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为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出台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残疾人事业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是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的基础。1990年12月17日,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和市残联联合下发《关于发放盲人免费乘车证的通知》,这是市残联成立以来,较早出台的具体的残疾人优惠政策。此后近三十年,全市出台的优惠残疾人政策100多项,涉及到残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城乡3.2万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不断提高标准。2016年开始实施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投入资金1.4亿元,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全市每年有1万多名残疾人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助。对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给予优惠,同时将非从业残疾人纳入了参保范围。
市政府安居工程优先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2005年 4月21日,出台了《大连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期间经过多次调整,残疾人危房改造惠及千家万户。“十二五”以来,为1848户残疾人家庭建造新居,连续3年将“农村残疾人家庭危旧房屋修缮”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项目,投入资金3727万元,修缮房屋3727栋。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残疾人改变命运的根本。目前,全市适龄残疾儿童中有899名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1272名中度残疾儿童集中特殊教育学校就读,478名重度残疾儿童通过送教上门实施教学,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大连市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及奖励残疾人大学生暂行办法》,对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实施资助或奖励纳入了工作议程,目前已形成长效机制,平均每年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
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是残疾人的不懈追求。自1993年市政府出台《大连市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和收取残疾人就业基金暂行规定》以来,残疾人就业政策不断调整,以集中、分散、按比例的方式安置残疾人就业,以优惠政策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平均每年安置残疾人就业近万人。
全市建立了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长效机制,各级党政领导带头向残疾人送去关怀,仅2013年以来,投入资金1.4亿元,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20万户,让更多的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增进残疾人福祉、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的基本途径。三十年来,全市在残疾人康复、托养、无障碍建设等方面不断为残疾人创造有利条件,使残疾人充分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
1988年12月26日,市政府首次召开大连市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会议,制定了《大连市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五年实施方案》。这是市残联成立以来最早实施的康复服务举措。三十年来,白内障复明、辅助器具适配、基因筛查、免费体检等多项康复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2017年开始,积极探索精准康复,并连续两年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项目。“十二五”以来,全市投入5800多万元,13万人次享受了不同形式的康复服务。
对重度残疾人来说,最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专人护理照料。集中托养、居家安养和日间照料,为1万多名残疾人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目前,全市各地有集中托养机构9家,日间照料机构13家,这些被中国残联统一命名的“阳光家园”,成为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温馨港湾。
1991年6月6日,市建委印发《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通知》,这是我市开展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开端。多年来,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重点围绕主要道路、大型商场、公园、广场、旅游景区、交通站点、地铁、金融机构等,推动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与新建。2005年,大连成为全国首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2012年,荣获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
自2009年以来,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累计为约2万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仅“十二五”期间,投入5600多万元,7111户家庭受益。2006年,中国导盲犬培训基地落户大连。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导盲犬培训机构,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已培训导盲犬99只,19个省市的盲人受益。导盲犬已成为大连彰显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990年10月12日,市政府隆重召开首届“扶残助残”暨残疾人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91年5月15日,我市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正式实施。1991年5月19日,我市城乡广泛开展第一个法定“全国助残日”活动。1992年12月3日,我市开展庆祝第一个“国际残疾人日”活动。1995年3月30日,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开办残疾人专题节目“共享人生”。1996年1月21日,大连电视台正式开播《手语新闻》节目。1998年6月29日,市政府印发了《大连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
三十年来,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全社会形成了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2011年,大连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三十年来,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10个区市县配备了残疾人干部,8个县区配备了残疾人领导干部;全市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1705人,城市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纳入社会工作者统一管理。市残联切实开展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持续转变作风。
三十年来,社会组织在残疾人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残疾人专门协会不断活跃,带领全市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广泛开展活动。“十二五”期间,大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2500多万元,大连狮子会组织捐资助残1057万元。全市有注册助残志愿者1万多人,爱心助残的社会风尚日益浓郁。
三十年来,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成立的大连市残疾人文联,发挥了积极作用。残疾人特殊艺术震撼人心,残疾人社区文化日益丰富。自1995年第九届大连国际马拉松比赛设立了轮椅比赛项目以来,大连连续承办了24届残疾人组比赛,成为国内“四大”马拉松中唯一得到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认可的赛事。1996年5月10日至15日,大连承办了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员在雅典残奥会、北京残奥会、里约残奥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荣获奖牌300多枚,其中金牌100多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十年来,广大残疾人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迎接生活挑战,以超越自我的勇气实现人生梦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身残志坚、开拓进取的残疾人自强模范,用不屈的意志和非凡的业绩,深刻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展示了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和时代风采。
2017年8月30日,大连市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暨第七次自强模范与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棒棰岛宾馆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谭作钧指出,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发展残疾人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残疾人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健康发展。
三十年来,坚持党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中国特色残疾人工作机制,坚持加强残联组织自身建设,坚持弘扬现代文明残疾人观,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市广大残疾人有了深切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大连市“两先区”建设的新征程中,残疾人事业必将迎来崭新的春天!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