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清水河畔 返乡能人带着乡亲们脱贫奔小康

时间:2018-07-2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河北日报

  

  风景如画的黄河老牛湾正在讲述着返乡创业的能人带富一方百姓的感人故事。

  

  苏志军(左)在查看肉鸽的生长情况。

  

  张计华(左)在查看菌棒。

  

  王万斌(右)与村民一起采摘葡萄。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过去这里的人们只能靠天吃饭。

  清水河,自治区级贫困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端,处于“蒙、晋、陕”交界之地,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浑河、清水河、古力畔几河3条支流从这里潺潺流过。

  这里是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村民们靠天吃饭,深山沟壑里的老牛湾镇单台子村、韭菜庄乡摇铃沟村、宏河镇聚宝庄村的贫困人口比例占到全县的20%以上。

  但如今,这里变了模样……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一批从穷困山区走出来,经过多年打拼、事业有成的能人在扶贫政策的感召下,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选择再次回到家乡创业。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各类产业,创办深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村民增产增收致富。

  骄阳似火的6月,记者来到这里,走进深山沟壑中的自然村落,寻访那些返乡创业的能人,讲述他们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努力带富一方乡亲的感人故事。

  苏志军:单台子村脱贫攻坚的大功臣

  ●6月15日 晴 老牛湾镇单台子村

  从清水河县城向西南方向翻山越岭一路行进,记者一行来到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的老牛湾,这里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沟壑纵横之中,紧邻老牛湾景区不远的单台子村被连片的郁郁葱葱的果树包围着。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干旱少雨,荒山野岭,种啥啥不长,是苏志军返乡创业后,建起了海红果种植基地,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变了模样。

  见到苏志军时,他正在基地查看果树生长情况。他说:“在这里建设海红果种植基地的初衷,是为了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帮助贫困村民增收致富。”

  为了这个初衷,2015年,苏志军一头扎进大山里,用3年时间在2500亩荒山中“啃”出了一条路。

  20年前,年仅17岁的苏志军不堪家境贫寒走出大山。从建筑工地的小工,到工长、项目经理,到拥有自己的建筑公司,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2011年至2013年他先后成立了呼和浩特澳森装饰工程公司和内蒙古苏扬建设公司,和自己一起干活的乡亲们也都在公司里就了业。然而,在建筑市场上立稳了脚跟发了财的苏志军,心里却一直想着贫穷的家乡。他认为家乡到处都是宝,如果做好了家乡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不但会建设改造家乡的生态环境和面貌,更会带动乡亲们一同脱贫奔小康。

  “第一批购买的3万多株海红果种苗品质差,干脆不挂果,连工带料一下损失了150多万元。真是隔行如隔山啊!”现实给了转行再创业、热情高涨的苏志军一个下马威。

  开局失利,没有让苏志军气馁。他总结了教训后,先后赴陕西、山西等地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果树种植资料反复琢磨,并聘请农大专家进行指导,再次种植了4万余株3年生海红果种苗,果树第二年就挂果了,他成功了。

  2015年,他给他的海红果注册为“冰棠”商标,产品通过实体店、电商等形式远销区内外,供不应求。

  凭借着海红果的品牌优势,苏志军不断扩大海红果的种植面积,同时加大引进新品种的力度,淘汰劣质品种。如今,观光采摘果园内绿色葱茏,近80000株各类特色果林硕果满枝头。

  “我们一直都在完善基地的建设,每年光劳务费用就给周边村民支付300多万元,这1000亩海红果园,就带动了500多农户参与到果园的建设和管理中。按每户承包2亩、每亩收益4000元计算,每个承包户年收入可达8000多元。另外,不少承包户还在果园内进行豆科等作物套种,发展林下动物养殖等,所产生收益全部归承包户所有。”苏志军自豪地说。

  单台子村支部书记苏挨才告诉记者:“苏志军的产业辐射带动不止这些,他的规模化养鸽场还带动着一大批周边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呢!”

  跟随着苏挨才的脚步,记者来到了苏志军的养鸽场,只见1000多平米鸽舍里4000多对种鸽80%都孵出了小乳鸽,煞是喜人。

  “别小看这小乳鸽,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非常明显。”苏挨才书记说,负责喂食管理鸽子的贫困户吴增亮兄弟俩就是受益人之一。吴增亮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身体欠佳,几年前,他的弟弟又患上脑瘤,靠吃药维持,他要一边劳动一边照顾病人,家里花销大,还没有经济来源,一家人靠救济勉强维持生计。

  苏志军知道后,一直想着用什么方办法来帮助吴增亮一家。一个偶然机会,他听说有些村民利用丰富的杂粮资源,养鸽赚钱。而且鸽子肉营养价值高,是鸡肉的9倍,乳鸽和鸽子蛋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另外,鸽子排出的粪便臭味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又可加工有机肥,是一个相对环保的养殖业。

  苏志军来了灵感,若在单台子村养鸽子,不是又能带动一批贫困户增收吗?

  说干就干,他一下子投进120万元,先建起这个养鸽场做示范,让吴增亮和弟弟经营管理。按月给兄弟俩发工资6000多元,每产出一只乳鸽给兄弟提成1元,这样吴增亮兄弟俩加上提成,一年就挣了7、8万元,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成功的样板,申请养鸽的贫困村民多起来。于是,苏志军无偿给当地80户贫困村民提供标准化笼舍和基础种鸽,由农户自行养殖,农户所产乳鸽由公司统一回收。

  苏志军告诉记者,村民现在户均养殖10对基础乳鸽,年产值是2880元左右,扣除饲料、防病等费用,每个养殖户每年可实现利润2000元左右,这样80户养殖户每年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下一步,我们将尝试家鹅、土鸡、兔子等家禽动物的生态养殖,带动更多的贫困村民增收。

  如今,苏志军回乡创业成立的内蒙古博煜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农户+村集体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公司赢利、养殖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苏志军是咱们单台子村脱贫攻坚的大功臣。”老牛湾镇党委书记苏金亮对记者夸奖说。

  张计华:我们摇铃沟的香菇会“说话”

  ●6月16日 晴 韭菜庄乡摇铃沟村

  距离清水河县城东南25公里的韭菜庄乡,有个小村庄叫摇铃沟村。村周围山峦叠嶂,有多条自然形成的狭长沟壑,沟底溪水潺潺,山坡上草木丰茂。

  “丰富的植被、水资源和无污染的环境,是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必要条件。”返乡创业的当地村民张计华看好这里。他经过四处考察发现,食用菌产业属于“低耗、高效、生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好项目。于是,他果断投资香菇种植,带动周边贫困村民富起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这沟沟里的村民种香菇的积极性可高了!”自治区派驻清水河县脱贫攻坚总队长许宝全笑着说。

  张计华的小香菇到底有啥魅力受到村民追捧?记者一行驱车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向沟里行进,不经意间,一座被绿树环绕的山洞徒然呈现在眼前。“这里原是军用防空洞,现在改造成了香菇种植基地,山洞有几公里长,可存放食用香菇菌棒400多万棒,不过现在都发放给贫困户养殖去了,冬天才存放在这。”从山洞里走出来的张计华介绍说。

  “这些香菇都是我们种的,品质可好了,你们闻闻香不香,卖得可不赖呢!”听说记者们来采访,依靠种植香菇脱贫致富的村民赵和平夸起了他的香菇。

  57岁的赵和平是摇铃沟村附近石峡口村的贫困户,当初说起种香菇,赵和平可没这么高的兴致,因为一家5口人中就他一个劳动力,既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又要服侍病妻和80多岁的老母亲,经济上比较窘困。他对种植香菇抱有疑虑,生怕赔了本再倒贴,任凭村干部咋说也无动于衷。

  张计华主动找上门来,对赵和平承诺说:菌棒有人统一上门来服务,你只管好好种植管护,启动资金及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的所有费用都由公司支出。公司还承担种植风险,即试种成功了,慢慢还本。如果试种不理想或失败,一切后果都由公司承担。这些承诺都写进签订的协议中。

  这下让观望中的赵和平放宽了心。2014年开春,赵和平在众多贫困户中,率先尝试种植了2万棒香菇,一年毛收入就达到了6万元,纯利润4万多元。尝到甜头后,赵和平开始大胆种植香菇,年年丰收。由于赵和平的香菇长势好、品质佳,销路稳定,经济效益不断攀升,赵和平彻底脱了贫翻了身。

  2017年末,更是让赵和平感到自豪。他的香菇摆在了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精准扶贫与爱同行”清水河县第二届年货节的展台上,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购买。返乡创业青年张计华扶贫、扶志又扶智的感人故事也通过展板传播开来。

  几年来,像赵和平一样靠种植香菇脱贫的贫困户越来越多。2017年,张计华与周边乡村330多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扶贫食用菌代管协议书》,并正式实行了“统一发放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统一销售产品”的“四统一”托养代管扶贫模式,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

  他利用常年恒温、通风良好、无有害气体的山洞来培育食用菌菌棒;让农户利用大棚温室、废弃山洞等场所进行菌棒种植;他成立了合作营销社,带着大家走南闯北宣传推销食用菌产品,同时在网络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形成种养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摇铃沟的香菇赢得了全国各地客商的认可,产品已远销到北京、上海、陕西、山西等地。随着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在这儿固定干活的每个村民每月按时可领取24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工资,一年增收3万元左右。其他种植农户每种一个菌棒就能获利5到6元,每家农户种有5000到1万个菌棒,一年就增加3万到5万元的收入。年底,每个种植户还会得到分红。此外,在种植、采摘旺季的8个多月时间里,还能吸纳周边大量村民来基地务工。

  “依托这个蘑菇基地,周边城关镇、宏河镇、韭菜庄乡所属自然村中多数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梦想。”张计华自豪地说。

  付出赢来回报,2017年张计华带领大伙反复试种成功的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荣获“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同年6月,在“第二十届中国北京国际产业博览会”上,他的香菇品质和反季节栽培技术受到国内同行专家们的一致赞誉,所产香菇被权威部门认定为与清水河小香米、海红果齐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菇香“蝶”自来,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张计华种植的香菇品质越来越好。来自上海的订单商户黄先生说: “只要是摇铃沟的香菇不用我们费力推荐,大家都知道好,摇铃沟的香菇凭借色香味自身就会‘说话’。”

  嘉奖和鼓励,给了张计华自信。他确立了新的目标:2019年继续扩大“四统一”托养代管扶贫模式的覆盖范围,在城关镇祁家沟村改造建设食用菌培育温室100座,建设可储存鲜香菇400吨的气调保鲜库和年产鲜香菇2000吨的加工车间,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这些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做了。”张计华说。

  王万斌:要把“聚宝庄”变成“聚宝盆”

  ●6月17日 多云转晴 宏河镇聚宝庄村

  盛夏的清水河山清水绿天蓝,宛如天然大氧吧。记者走进该县宏河镇聚宝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基地看到,连片的葡萄大棚里,绿藤环绕的架子上,串串饱满多汁的葡萄坠满枝头。

  村民刘喜梅、郭翠莲和姐妹们有说有笑地摘着大串葡萄,发自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过去,就种点地靠天吃饭,赶上好年景,辛辛苦苦在地里一年忙到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我们不用顶着烈日看天吃饭了,在棚里摘葡萄、修枝剪叶,每月就挣3000到4500多元,这是做梦都想不来的好事。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王万斌!”刘喜梅高兴地说。

  刘喜梅念叨的王万斌,是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开拓者。

  聚宝庄村委会主任张满贵告诉记者:“聚宝庄村的常住户有132户432人,多数为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69人。回到家乡寻找创业项目的王万斌看到聚宝庄村贫困的根源在于:没有产业支撑,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脱贫。他开始四处考察取经,最终,决定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种植经济作物,建立设施农业园区,使贫困户获得资产性、劳务性、财产性和生产性4个方面的收入,使乡亲们稳定脱贫。”

  “我们先流转周边村民和贫困户手里荒废闲置的土地,让大家获得财产性收入。从贫困户手中每流转1亩地,贫困户便可获得流转费用150元,流转期为11年,每亩可一次性获得固定流转收入1650元,让贫困户坐在家里收钱。”听说记者来采访,正在葡萄大棚里忙乎的王万斌站起身来搓着双手接话说,“随后,利用流转来的1300亩土地,我借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发展的惠民政策,在村里打造了聚宝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葡萄基地,建起89栋厚墙体温室大棚,集中发展设施葡萄产业,让贫困村民靠种葡萄获得生产收入。”

  由于这里的村民好多没吃过甚至没见过葡萄,让他们在温室大棚种葡萄,一开始并不顺利,从思维上根本转不过弯来,他们认定,这旱地连庄稼都长不好,能长出啥好葡萄呢?

  为了说服村民,王万斌和村干部们一次又一次地挨家挨户做工作,耐心解释,并向村民保证:“你们只管劳动挣钱,其他投资费用和投资风险及收购、销售等都由我们来承担。”

  吃了定心丸的村民心里的顾虑慢慢打消了,前来报名种葡萄的贫困户也踊跃起来。刘喜梅将家里的庄稼地扔给爱人,自己一门心思扑到葡萄地里,第一个月她就拿到工资2400多元,以后月月按时领工资。现在,她的工资涨到3000多元了,过上了她盼望着的想吃啥就买啥的舒坦日子。

  贫困村民秦海泉下肢残疾,行走困难,被王万斌吸收进园区打扫卫生,每月给他开工资3000元。有了积蓄,他给下肢瘫痪的儿子秦建雄娶上了独臂媳妇,把媳妇也介绍到葡萄基地干活,两口子虽然残疾,但凭劳动每月能拿到6000元的稳定收入,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不仅是他们两户过上了好日子,聚宝庄村原有的60个贫困户也都依靠种葡萄产业脱了贫。”王万斌说。

  为了让葡萄种植更加科学规范,达到高品质的无公害标准,赢得更广泛的市场,王万斌从各地“请来”近10个不同口感的葡萄品种,聘请包头等地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管护,保证温室大棚和旱地种植的葡萄长势喜人。

  现在聚宝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厚墙体温室增加到143座,葡萄种植达到100多亩,还增加了樱桃5000株,旱地葡萄500亩。可实现年销售额3000万元,净利润600万元。在园区葡萄基地打工就业的120多名村民,每人来自大棚的收入每年就有3万多元。

  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石潮瑞介绍说:“王万斌是在清水河干旱的土地上,第一个敢种葡萄,并带领村民赚大钱的人。他的返乡创业,打破了村民固有的想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过去穷乡僻壤的小山村,现在成了参观点,吸引城里人一波波地来,聚宝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成为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亮点。”

  “到2020年葡萄基地达到规模后,可提供就业岗位600个以上,帮助聚宝庄村周边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过上富裕日子,让咱的‘聚宝庄’变成‘聚宝盆’”王万斌信心满满地说。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