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这篇宏大的民生大作落实到一户户贫困家庭就是希望的火种,每一户家庭的微小变化,如同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火种,汇聚在海西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这种实实在在的变化凝聚了民心,谱写了精准扶贫辉煌巨章。
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的责任和担当
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连湖村村委办公室的墙上,精准扶贫攻坚作战图——“脱贫攻坚组织保障图”、“贫困村退出工作流程图”、“贫困户识别(返贫)认定流程图”、“贫困户脱贫退出工作流程图”、“全村脱贫目标任务图”、“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图”六张图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作战图上清晰地记录着连湖村19户贫困家庭的详细信息、脱贫方式、扶贫工作进度。从村民到扶贫工作人员一看作战图,就对村中的情况了解个大概。
贫困户家庭状况明细上墙,脱贫目标上墙,脱贫措施上墙……在扶贫攻坚工作纵深推进中,海西州在精心组织、迅速行动上出实招,加强精准识别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实行挂图作战。六张贫困村脱贫攻坚作战图,明晰了全州119个贫困村脱贫目标,老百姓通过这些作战图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村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家住莲湖村的王生刚,1979年出生,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稍显苍老。王生刚的小儿子,在出生的时候因为难产,留下了脑瘫的后遗症,为了给小孩治病,不仅花光了这些年攒下的积蓄,还借下了5万元的债务。加上大儿子正在技校学习,每年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
王生刚是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面对困境,他没有退缩,而是愈发坚强,四处打零工,只要能赚钱,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但巨额的医药费还是让王生刚戴上了贫困的“帽子”。村里的第一书记向秀华得知这一情况后,把王生刚的情况拎出来作为重点和村干部讨论,为其“量身定做”了脱贫方案。
在知道王生刚对养殖、种植特别感兴趣后,向秀华和村委会为王生刚申请到了5万元免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
现在王生刚利用自家现有的猪圈养起了猪,又承包了15.33公顷的土地种植油菜和青稞。同时,向秀华又和镇上协调着把王生刚的妻子安排到林业管护员的公益岗位上。
如今,王生刚家里换了新家具,孩子的病情也在一天天好转, 一家人其乐融融。王生刚说,“现在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欠的钱早就还完了,去年一年我家的收入7万元左右。”
精准的扶贫方案,为莲湖村的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同样在柯鲁柯镇安康村有7户贫困户,吉成虎家就是其中一户。走进他家,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只有几件简单陈旧不知道有多少年头的柜子和沙发。
来到他家时,吉成虎和老伴刚吃完午饭,他们的午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份炒土豆丝、几个油饼。前几年他还能出去打点零工,在离家不远的一家砖厂上班,砖厂关闭后,因为年龄的原因加上患有高血压、脑梗塞,不能干重活,只能待在家里。
吉成虎一家是在土地规划后在安康村落户,所以一家人没有承包地,儿子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不能出远门打工,只能在市区和村里干点零活,收入很少。也正是这个原因,儿子到现在也没找到媳妇。现在,老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给儿子娶个媳妇成个家,这样媳妇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儿子就可以出门打工,只要工资合适,对他们家来说吃苦不是个事儿。
吉成虎老人说,如今,他们家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村里安排儿子当上了护林员,有了稳定收入,这样一来既能照顾老人,又能挣钱,两全其美。不仅如此,在安康村的藜麦基地,他的儿子也找了一份工作。护林员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有些空闲时间,还能在村里藜麦基地干活挣钱。
高质量脱贫攻坚 营造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州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是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作出的承诺,符合海西现阶段发展实际,顺应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意愿。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汇全州之智、举全州之力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海西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重大承诺,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贫困群众增收为中心,不断创新脱贫攻坚思路,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模式,着力寻求脱贫攻坚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的新途径,推动了全州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脱贫攻坚战役,海西州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参保率达100%,全州农牧民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辍学现象,“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在持续推行“1+8+10+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边缘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精准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想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必须要号准脉、开好方,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海西州按照“五看法”、“六算法”等要求,各级各部门、各驻村工作组在做深做细做准做实上下功夫,逐户、逐人核实贫困户房产、车辆、存款以及其他财产性收入,全力将情况摸实、问题找准。通过精确摸准贫困“底子”、核准贫困“村子”、瞄准扶贫“靶子”、结准扶贫“对子”、找准脱贫“路子”、施准扶贫“策子”,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来确保海西州扶贫攻坚发力精准和实现提前两年脱贫的目标。
不负期望和重托 交出“国考”优秀答卷
“在海西州因为精准扶贫脱贫的群众还很多,要不是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我们一家人肯定还要在贫困中继续挣扎。”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村民杨世军告诉记者,妻子王启莲患癫痫病近20年,先后到西安等地治疗,不仅花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外欠债务六七万元,如今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凭着杨世军在外打零工挣的一点钱维系家庭日常开支都“捉襟见肘”。“还是国家政策好,那么多的扶贫政策,给我们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带来了福音。现在,我们家被列入低保贫困户,妻子孩子都有了相应的救助措施,以后的生活会好过一点。”杨世军坦言。
据了解,州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就医门槛费和慢性病财政报销补贴,各市县行委结合建档立卡,建立贫困人口身份识别制度。取消贫困群众在州、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就医门槛费,为特困户实现州内免费就医,这将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希望和光明。
2017年,海西州通过设岗就业、土地流转、转移就业、参股合作社分红增收、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结合旅游开展餐饮服务等途径,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了困难群众收入的大幅提高。在全州所有行政村每村投入资金21.75万元至50万元,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产业发展资金全覆盖,专项用于村级产业发展,分类施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按照省级每村投入300万元的标准,结合当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农业等,在乌兰县茶卡镇巴音村建设生态旅游扶贫示范村项目,希里沟镇东庄村、柯柯镇西沙沟村实施旅游扶贫宾馆建设项目,天峻县阳康乡果当村建设自驾游营地项目,都兰县热水乡实施旅游扶贫项目,达到以旅游扶贫促增收的目的。
依托茶卡盐湖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产业园扶贫,在茶卡镇建设旅游扶贫产业园1处,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405户、1113贫困人口受益……
各级财政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为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目前全州已落实财政扶贫资金2.91亿元,其中省级1.86亿元、州级0.45亿元、县级0.6亿元。主要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119个,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5个,旅游扶贫产业园1个,发展产业项目扶持3069人,易地搬迁安置德令哈市、天峻县、乌兰县、都兰县的19个乡镇77个村1075户3007人(建档立卡户579户1310人),“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560人,完成贫困户信用评级授信760户,撬动金融扶贫贷款1.0739亿元。同时,充分发挥交通、水利、科技、电力、通信、住建等10个部门的行业优势作用,约投资3.63亿元,通过实施道路畅通建设、农网改造建设、危旧房屋改造等举措,补齐持续发展短板。
巷道绿树成荫,柏油马路通到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环保垃圾箱排列有序……这是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山根中村呈现在眼前的景象。
而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家家腰包鼓不起来的村子,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 “百万村”。东山根中村发生的变化,上演的是一出集体收入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经济大戏,在其幕后,这都是“黑色股份”有机肥料带来的变化。
海阔春潮涌 风劲好扬帆 全力奔向小康目标
海西州州县乡三级整体联动,建立健全全州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企业参与”联点扶贫工作的全社会帮扶机制。各牵头领导、各党政军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联村帮户工作,完成结对认亲,制定切合实际的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方案,从资金支持、就业帮扶、技能培训、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助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发展。各级领导及干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5829人次,捐款捐物折资0.11亿元,协调落实项目320个、资金1.35亿元,解决就业2388人。
“以前我家是典型的少蓄户也是贫困户,几乎每年都要借钱过日子。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去年,股份分红加上放牧工资,我们一家人的收入就达到了9万多元。”海西州天峻县梅陇村的牧民桑杰说。桑杰生活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造血式扶贫”。牧民加入合作社后,草场牲畜股份有分红,作为合作社的社员,每个月还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生活稳步跨上新台阶。
“要想富先修路,路修起来了,牧民群众的好日子也就不远了。”德令哈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从根本上改善牧民群众的出行条件,2015年年底,德令哈市争取到7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修建了一条连接德令哈市陶哈村、努尔村、浩特茶汗村,总长67公里的砂石路,这成为牧民群众通往致富的幸福路。
“路修好之前,东山的牧场虽距市区仅30公里,但却要翻越几座大山,耗时近2小时才能到达。一旦遇到雨雪天气,一两天时间都到不了,遇到急需救治的病人,那就只能干着急。路修通了,汽车跑个把小时就能到,解决了困扰几辈牧民群众的‘难题’。”德令哈市尕海镇副镇长苏义拉说。
东山是地处德令哈市东北方距市区仅30公里就可以看到的大山,这里生活着尕海镇陶哈村、努尔村和蓄集乡浩特茶汗村1000多户蒙古族牧民群众。牧民阿英高兴地说:“修建的这段砂石路,可帮了群众的大忙。这条路直通家里的草场,以后再也不用为搬家、转场、进城、卖羊的事发愁了,有了这条路我们的生活就更有奔头了。”
为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扎实有效地推进“五个一批”工作,海西州成立了由主管州长为组长,州委、州政府办公室主管副秘书长和州扶贫开发局局长为副组长,州发改、农牧、民政、林业、质监、人社、教育、住建、人行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推进“五个一批”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就业及金融、易地搬迁及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和综合协调四个工作组,工作组工作人员从成员单位抽调,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各部门也纷纷发挥各自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事业不断走向深入。将州级领导联点重点乡镇、县级领导联点贫困村、州级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西部三行委帮扶东部三县贫困村、州级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帮扶、市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等6个层面按照全州扶贫工作“一盘棋”的思路做了统筹安排。由人行海西支行牵头,会同州金融办、州扶贫开发局,制定金融扶贫方案,激活春水。金融扶贫撬动新活力——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东滩村,村民魏永杰一家生活并不富裕。2012年,魏永杰通过自筹资金、项目援助资金和信用贷款获得20多万元启动资金,凭借这笔资金他与同村的8个朋友一起入股成立了万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当年就见效益,经过三年的发展,如今万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带动东滩村30户100多人共同致富。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海西州各地区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金融扶贫创新手段。2015年,海西完成金融扶贫贷款3亿元,主要用于解决农牧民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包括从事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运输、多种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链带动下的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活动。其中,共落实金融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808万元、扶贫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80万元。全州共撬动金融贷款31488.1万元,其中龙头企业9080万元,合作社15622.6万元,贫困户6785.5万元。
吸纳各界力量,着眼全面脱贫,扶贫开发早已不是扶贫工作系统的“内部事务”,而是各地方、各部门共同推进的大战略。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全社会“握拳出击”,海西州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社会力量,广泛凝聚各界合力,奏响扶贫开发最强音。在州委州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下,由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柴达木循环经济管委会、州纪委、海西军分区7家单位牵头,由州级77个党政、军队、事业单位参与开展了对20个贫困村的社会帮扶工作。
真抓实干 增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从数年前开始,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山根中村就搞起了集体经济。那个时候整个海西都在促发展抓建设,大家都看好建筑材料生产加工这一块的利润,于是村委会就从个体老板手里收购了砖厂,但好景不长,因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砖厂就遇到了发展中的历史性瓶颈,村集体经济迅速开始走下坡路。
面对萧条的村集体经济,村委会成员和村民心里都很着急,面对一年比一年差的效益却又束手无策。
终于在2015年,东山根中村抓住了产业化扶贫项目这一机遇,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带动下,闯出了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正巧赶上了好时候,整个海西都大规模种起了枸杞、藜麦,这种情况下肯定需要大量的肥料,这让我们村子的集体经济又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中村党支部书记董峰如是说。
说干就干,通过协调县扶贫办投入扶贫资金200万元、联系帮扶企业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帮扶167万元、贷款500万元,但是要想开厂还远远不够。
董峰说:“既然是发展村集体经济,那么可以让大家多入股, 这样年底分红也能更多。”村委会经数十次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和村干部数次入户走访,村民一共集资了333万元。
2015年下半年,村委会拿出村集体土地3.67公顷用于厂房建设,投资1200万元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肥科生产线,成立了青海都兰茂丰生物有机肥料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年初生产线投产运行。
既然是集体经济,那么一定需要科学的管理,只有好的管理才会让“雪球”越滚越大,让村民的利益越来越多。董峰说:“根据公司规模和发展情况,我们成立了青海都兰茂丰生物有机肥料有限责任公司党小组,让党小组代表村集体参与公司的管理,同时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016年公司投产以来,以年产近8000吨的产量获利近160万元。公司赚了钱村民心里乐开了花。董峰说:“2016年年底,全村一共124户全部兑现分红,其中33户贫困户户均2800元,91户一般户户均1600元。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相信今年每家每户可以分到更多的红利。”
集体经济在“输血”的同时,更增强了“造血”功能,源源不断的“黑色股份”,使村级组织有了比较稳固的“财源”,也为集体经济薄弱这个难题找到了“良方”。
“富家好过,穷家难当,没钱啥事都不好干。等到用盈利的钱把银行的贷款还完了,村集体经济的腰杆才能真正直起来,村民的腰包才能真正鼓起来。现在,只要村里的大喇叭一响,村民定点上班的积极性都很高,只要是大家感觉到有奔头。下一步,在有机肥年产量不减的情况下,村集体经济每年至少增收40万元以上,这将为我们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董峰对东山根中村的美好未来充满了底气。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