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三年决战奔小康】天祝:生态移民迁出新生活

时间:2018-05-24 人阅读 评论
来源:西部商报

生态移民迁出新生活

村民身后不远处是一排排的新房 唐学仁 摄

  5月21日早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让武威市天祝县上空飘起了大雪。山下花海,山顶雪国,一半温暖,一半萧瑟,这几乎是天祝县气候多变的真实写照。尽管气温低下,但住在松山镇德吉新村里的居民们却心里热乎乎。位于祁连山下的德吉新村是武威市重点生态移民安置点。当地藏族群众告诉记者,“德吉”是藏语,意为幸福、平安。当地人常年期盼的“德吉”,在这里得已渐次“开花”步步“梦圆”。

  搬出新生活

  打着一把格子雨伞,54岁的藏族农民付生财站在肆意的雪花中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参观者。2014年11月之前,付生财一直认为,和父辈一样,自己和妻儿会一辈子居住在海拔2800多米的朵什镇寺掌村。

  高海拔村落自然环境恶劣。糟糕的天气常常让付生财的家乡变成一座“围城”——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别想进来。“雨雪天气直接封山,与世隔绝。”原来的寺掌村让付生财一家苦不堪言。“动物都过不好,别提人了。”付生财说,“过去全家人种7亩小麦,全靠天吃饭。”

  2014年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和妻儿搬到了松山镇德吉新村,一家人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别看我现在住的地方比原来面积小,但生活可是大不同了。”

  在德吉新村的不远处就是付生财的食用菌大棚。从2015年起种大棚,收获的一茬双孢菇给付生财带来8000多元的收入。他说,双孢菇从今年6月起,可以连续4个月收获四茬,“价格稳定,平均一茬都能收入8000多元。”除了种地,付生财在家门口的移民搬迁工程工地上打工,每年还收入2万多元。

  搬迁“搬”走了旧观念,也“搬”来了新思想。付生财种植菌类作物时,还学到了自己过去一无所知的农业科技。“我经常请教技术员咋配营养液种蘑菇,原来科技种田也能‘发财’。”收获了科技知识,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付生财住在德吉新村的二层小楼里,室内面积近100平方米,建房时,政府还补助他80000元。太阳能热水器、抽水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我觉得自己现在生活得比城里人好。”付生财说。

  天祝县松山镇党委书记张学俊介绍,自2013年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以来,截至目前,德吉新村894户住宅已全部入住,共搬迁全县8个乡镇的藏、汉、土等各族群众3800多人。

  解决吃水是关键

  天祝县由于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特别是2012年以前,有近5万名群众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深山区,就医、上学、行路、饮水等困难重重,成为扶贫开发最难啃的“腰节骨”。

  如何让这部分群众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武威市找到了一套“脱贫密码”——通过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并积极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彻底改变高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按照这条思路,2012年起,武威市清理收回了72个市、区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用于移民安置,其中为天祝县无偿划拨9个。天祝县随即将2万多群众从高深山区搬迁到了市直农林场和其他川区,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市县两级领导提出一个设想: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从金强河干流天祝县城段引水至南阳山片,以满足南阳山片用水需求。2013年6月,南阳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建设。2014年8月1日,工程正式通水。工程起点位于金强河天祝县城上游东岸,终点是二道墩水库,所有水全部注入这座库容146万立方米的水库后,一部分水进入灌溉管道实施农业灌溉,一部分通过人饮管道进入水厂,经净化处理后保障居民用水。

  产业配套“稳得住”

  村民从山上搬下来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可如何能“稳得住”?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武威市有自己的创新思路和新探索。

  为了实现武威市提出的“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古浪县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为“下山入川”移民群众提供户均2座大棚、人均1亩的经济林。

  “为了教会村民种植,让产品有销路,镇上还对接了农业公司。”西靖镇党委书记杨昆山说。正在收茄子的陕西恒润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军就是政府主动对接来的。

  “这里光照长、温差大,特别适合种植东方长茄。茄子主要销往西安、重庆等地,销路特别好。”杨建军说,公司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并负责收购,“村民只要愿意干,1个大棚1年2万元左右的收入是可以保障的”。

  生态移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武威市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