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驶在新修的水泥路上,窗外隐约可见悄悄探出头的“辣辣”。抬眼望去,一个个青瓦白墙装饰的村民宅院错落有致,一条条排列整齐的草莓大棚蔚为壮观,一座座设计精致的现代化养殖场整齐洁净,到处孕育着春天的希望。
最吸引眼球的,是村民屋前房后绘制的“孝”文化墙,“孝行遍天下,忠义满人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宣传标语格外醒目。早就听说,教场村村风文明,特有的一方土地滋养和润泽着敬老爱幼、助人为善的好村风。
以“孝”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这也是本报“脱贫攻坚决胜小康”采访小组来到柳树镇教场村采访的主题,而80后村支书李发奇,正是教场村“孝”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车停在教场村村委会门口,醒目的展板“村规民约跃入眼帘,“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新农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
大家称道间,一位三十多岁的“大小伙”迎上说道:“我是教场村党支部书记李发奇,大家快到里面请坐。”步入教场村会议室,电子商务教场村服务点展柜下,永登鲑鳟鱼、柴鸡土鸡蛋、天然放养土鸡等包装精美的农家产品琳琅满目,排满了整个展柜。
“李书记很能干。”一位村干部介绍:“目前教场村发展高原夏菜600多亩,年收入达到500万元,合作社存栏牛羊1700只,年收入60万元……”
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孝”文化就是这种力量,源源不断给教场村的发展输入力量。
李发奇告诉记者:“村里拿出一部分集体经济资金,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生活费20元,子女补贴生活费100元,并对补贴费用进行公示,激励大家孝敬老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教场村村干部每周对空巢老人进行探望,并由专人集中去县城为他们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去看看老人的身体状况,再登记一下需要购买的东西,有的老人想吃肉了就买三五斤回来,有的老人感冒了就买点药,有的老人牙膏用完了买几盒回来……”一位经常参与“代购”的村干部介绍。
今年73岁的马德智老人介绍:“儿子在新疆打工,照顾家里的时间少。李书记和村干部们每周都来看望我,我们老人心里很踏实。如今,家里的10亩地也流转了,有了固定的收入,我可以享受带孙子的天伦之乐了。”
在“孝”文化的润泽下,如今的教场村,村民团结互助,文明蔚然成风,大家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办成了一批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更有力量。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硬化村道路15.2公里,砂化村社道路12.3公里,硬化人口集中的村社道路2.7公里;开发水源地2处,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教场村四个自然社动力电全覆盖。
落实危房改造工程,实现了全村有住房无危房;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整治“三堆无乱“,拆除残垣断壁,粉刷墙体、绘制文化墙、巷道砖化、安装路灯,实施村庄美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推进活动场所建设,新建村级办公阵地、党员活动室、村卫生所等,改建了400多平方米村级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建成176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
“路修好了,水通了,设施农业发展起来了,现代养殖业也发展起来了。经济的发展,村貌的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的教场村民,走在路上感觉比以前有精神了,有信心了,80后村支书李发奇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随行的柳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