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坚持高一格大扶贫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

时间:2018-02-05 人阅读 评论
来源:贵阳网

  

  在开阳县花梨镇清江村,村民靠种植橘子走上致富路。

  大扶贫,大变化。2008年以来,贵阳加强领导、突出“精准”、增加投入、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打好扶贫“持久战”“攻坚战”,取得巨大成就。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贵阳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为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我市还连续多年选派优秀机关党员干部,赴贫困村驻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这些干部在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贵阳在“精准”上下功夫。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因人因地施策,实现了对症下药。

  十年来,贵阳持续增加投入,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强化民生领域支出,扶贫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同时,我市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来实现。贵阳充分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进行。我市还积极推进“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市)民变股东,有效激发了困难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由“打工族”变成“主人翁”。

  扶贫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效果如何,农民收入最有说服力。2007年,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88元;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0907元。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正在黔中大地展开。

  通过努力,“十二五”时期,贵阳已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最嘹亮的号角吹响,最艰难的冲锋开始,全省已进入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时期,贵阳将围绕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进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三大战略行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足 迹

  ▲2008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4817.8元,同比增长17.8%。

  ▲2009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5316元,同比增长10.3%。

  ▲201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5976元,同比增长12.4%。

  ▲2011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7381元,同比增长23.5%。

  ▲2012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8710元,同比增长18%。对32万贫困人口实施扶贫攻坚,13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实现整市脱贫。

  ▲2013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9592元,同比增长13%。102个贫困村实现“减贫摘帽”,荣获全省“整市脱贫特别奖”。

  ▲2014年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6元,同比增长12.7%。减少贫困人口3.15万,180个贫困村“减贫摘帽”。

  ▲2015年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72元,同比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78:1缩小到2.28:1。

  ▲2016年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7元,同比增长8.8%。

  ▲2017年前三季度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7元,同比增长9%。

  ■故 事

  党支部给力 村民协力 企业助力

  凝聚三方合力,三合村变身“绿富美”

  当了十多年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村支书,严文富对村里十多年的变化看在眼里,他说:“从长期贫困的小山村,到现在的富美乡村,过去想都不敢想。”

  过去,三合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家家户户种植玉米。2000年,严文富当选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村支书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687元。

  如何改变现状?三合村村党支部决定,从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起,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带动村民增收。

  坚持实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每年开群众大会,直接向群众“报账”;党支部每季度开展一次大走访;实行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在严文富的带领下,村支两委班子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务实的三合村党支部逐渐成为群众主心骨。

  增收门路在哪里?大家讨论后认为,想从包谷地里扒出金疙瘩,这条路走不通,必须找到新项目。

  经过积极对接,2002年,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将奶牛养殖项目落地三合村,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奶牛养殖。很快,全村上百户村民养殖奶牛,三合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7年,三合村人均年纯收入达6880元,是严文富刚上任时的十倍有余。

  然而,2010年,由于奶品质量危机,三联乳业开始撤离,到2012年全部撤离完毕,村里再次面临没有增收门路的难题。

  2015年,开阳县“三变”改革试点的肉牛养殖项目落户三合村。三合村致富带头人陈进带头,成立开阳县福至三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又成立贵州紫江大地牧业有限公司,专门发展养牛产业。

  “目前,三合村共有低收入困难群众212户608人,肉牛养殖项目就吸收了23户贫困户参与。”陈进说,23户贫困户以每户2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补贴金入股,每年可获得肉牛利润的30%作为分红,为避免市场风险,即使肉牛价格波动,贫困户每年也有至少1000元的保底分红。“而且,让困难群众入股,他们就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积极性也更高。”

  十多年来的经验让严文富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公司产业发展不起来,没有产业群众富不起来。为此,他把更多精力都放在了招商引资上。三合庄园、田坝庄园、盛丰公司……一家家公司陆续入驻,最高峰时,三合村共有六七家公司,分别发展蔬菜种植、农旅一体、建筑材料等产业。

  这些公司助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以贵州开阳盛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公司从2015年开始打造白果塘生态农业园,在基地边建设边生产的情况下,2016年实现了400多万元的产值。公司还打造了农业展示中心,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就实现3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

  这让严文富和村民们再次眼前一亮,意识到农旅一体大有可为。为此,三合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把落户在村里的有污染的建材公司迁出,保护村里的绿水青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段时间,诸暨粤港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回黔探亲时偶然来到三合村,被这个山清水秀的村落所吸引,萌生投资意向。经多次考察,公司和当地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将斥资打造硒谷小镇,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几年累积下来,三合村2017年人均年纯收入已达到2286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将近200万元,明后年,这个数字可能达到500万元。”严文富说。

  本报记者 李春明

  ■声 音

  种植猕猴桃

  摘掉“贫困帽”

  上寨村村民邹兴权:

  种植猕猴桃

  摘掉“贫困帽”

  走到修文县洒坪镇上寨村村民邹兴权家附近,映入眼帘的是两层楼的房子,以及旁边30多平方米的停车库,车库里还停着一辆红色的三轮车。

  “种猕猴桃让我摘掉了‘贫困帽’。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真是越来越好了。”邹兴权说,以前,他农忙时在家种玉米,农闲时在外面打零工。“一季玉米种下来每年只有两三千收入,一年下来存不了多少钱,全家人只能挤在泥胚房里。”

  转机出现在2013年。这一年,在政策资金、信用社贷款等渠道的帮助下,邹兴权整合自家的3亩地、外出打工亲戚闲置的4亩地,全部种上猕猴桃。“栽包谷我可以自己吃,猕猴桃又不能当饭吃。”邹兴权说,种了几十年的土地拿来种植猕猴桃,他也有过顾虑。

  最终,村支书赵明玖的一席话让邹兴权吃了颗定心丸:“村里成立合作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并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你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里多次动员开会,组织他们到猕猴桃种植技术成熟的修文县谷堡乡考察学习。经过考察,村民们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和销售方法,还增强了信心。

  “一样的环境,别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做。”回来后,邹兴权坚定了猕猴桃种植的信心,他积极参加政府以及猕猴桃销售公司组织的培训,取得了果树种植方面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2016年,邹兴权种植的7亩猕猴桃,为他带来了4万多元的收入。他买了三轮车,修建了新房和停车库。2017年,邹兴权的果园再获丰收,收入比上年增加上万元。

  本报记者 刘健 实习生 孙振宇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是我的心愿”

  高硐村村民洪玉波: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是我的心愿”

  “这些刺梨是我们去年种下的,加上今年新种植的,总面积将达3100多亩。”近日,站在息烽县养龙司镇高硐村刺梨基地里,贵州引利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洪玉波满脸喜悦。

  洪玉波是土生土长的高硐村人,2000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拼,先后在多地做过刺梨饮料和刺梨鲜果的销售工作。2016年,他辞去工作返乡,用自己攒下的50万元,注册成立高硐村第一家农业服务公司——贵州引利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高硐村没什么产业,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必须发展产业,这里的土壤和光照条件适合种植刺梨。”洪玉波说,他的想法得到了村支两委和村民的认同。

  2017年3月,高硐村开始大规模种植刺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种植了670余亩,全村376户1376人全部参与,其中低收入困难户56户163人。高硐村刺梨产业种植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成为公司的一份子,提高农户参与田间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是我的心愿。在刺梨种植期间,公司向参与种植的农户每人每天发放60元工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放了11万余元。”洪玉波说,在利益链接机制上,基地按照7:2:1的比例分红,农户用土地入股并负责栽种和管理,占收益的70%;公司负责基地建设、苗种投入、技术管理和市场销售,占收益的20%;村集体负责生产组织协调,占收益的10%。

  “预计到2020年,全村刺梨将进入成果期,年产刺梨鲜果600万斤,预计销售收入将达1600万元。”对未来,洪玉波信心十足。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