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今年计划减贫10.2万人,实现539个贫困村退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发力,加大对深度贫困县和150个深度贫困村政策支持,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量部分给予重点倾斜,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难题。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精准脱贫攻坚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连日来,参加今年两会的人大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热议如何打赢这场硬仗。
抓难点 向深度发力
虽然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今年的任务仍很艰巨。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而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啃硬骨头就要突破常规思路和办法。
如何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今年实现539个贫困村摘帽、10.2万贫困人口脱贫?答案是:产业扶贫。
“一两年没回村的村民,一下子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对于龙井市东明村党支部书记元勇镇来说,这颇富调侃意味的话,来自于他们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元勇镇说起家乡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村里路通了,危房也改造了,村民还喝上了自来水……下一步要实现深度脱贫,就要立足我们的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探索资源优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脱贫模式,突出发展庭院经济等特色种养业。
元勇镇建议,应搭建就业创业对接服务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充分发挥电商扶贫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贫困对象脱贫致富。所有扶贫产业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路线,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两个以上增收项目。还要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对长期患病者、贫困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儿等深度贫困人口,要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加强政策供给,通过实施健康扶贫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从民政“四兜底”织牢脱贫保障网,到交通“四好农村路”打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通道,从“两不愁、三保障”脱贫保障机制,再到“1+9+36”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一场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在吉林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吉林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精准脱贫攻坚之路。
扶志更要扶智
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要进一步细化措施,真正扶到点子上。”金光秀代表建议,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要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通过精准帮扶真正使扶贫资源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下乡走访调研中,杜友兰代表注意到,现在一些地区在扶贫攻坚上,主要采取培育支撑产业、改善基础条件等措施,对贫困群体的智力扶贫和思想扶贫重视不够,导致个别贫困群众躺着要低保、等人送小康,抱着贫困帽子不撒手,缺乏积极向上和勤劳致富的愿望和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以教育扶贫为根本,整体提高贫困群体的素质,才能让精准脱贫精准发力。杜友兰认为,教育扶贫在精准脱贫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行职业培训教育,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也可以提高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更好地摆脱因知识贫乏带来的收入差距。杜友兰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吸引企业参与。可以设立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两种不同的教育扶贫模式,既保障适龄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又切实提升赋闲劳动力,尤其是50至60岁中老年无业人口的基本谋生技能。大中型企业可以与职业培训学校对接,向职业培训学校预定专业人才,让困难群体能有更多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才是贫困地区未来的希望。
砥砺奋进脱贫路,温暖人间民生情。在通往幸福美好的路上,吉林人,一定能打赢这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决战!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