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脱贫”二字重千钧,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正引领滦平县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我们全家老小不久就能搬进新屋,老房子用来搞旅游民宿,又给房子又得房租,真是感谢政府啊!”滦平县付营子镇邢家沟门村邢俊化感动地向记者说到。
老邢的搬迁脱贫只是滦平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滦平县一些地方山高坡陡、环境恶劣,致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居住在这里,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等方面无一不难。这部分群众的脱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搬出大山,已成为居住在深山区贫困群众的迫切需求。
“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滦平县委书记蔡福浩说,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党的十九大的要求,是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心愿,同时也是每一个基层干部的职责,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让贫困群众“搬”出幸福新生活。
“5年任务,2年完成。”滦平,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成为全省典型,跑出了“加速度”,创造了“新经验”,走出了一条新时期贫困地区“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扶贫之路。2016年启动5805人易地搬迁,建成9个集中安置小区;2017年启动12909人集中搬迁,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在滦平县召开,推广该县典型做法。预计今年8月,搬迁群众将全部入住集中安置小区。
搬得出:让群众愿意搬、想搬、争着搬
“真能搬迁,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提起易地扶贫搬迁,曹海琴高兴地说。
曹海琴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四代7 口人,危房一住30年。“家里7口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都需要钱。换房,想都不敢想。”
“多亏赶上了易地扶贫搬迁,我们家选了两套房,一共175平方米,才要2.1万元。县里楼房便宜的也得五六千元一平方米,175平方米就得100多万元。”曹海琴说,“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能住上楼房。”
“易地扶贫搬迁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是件大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帮他们算清楚账,算账的过程就是宣传政策的过程。”蔡福浩说,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益胜过千言万语。
让想走出大山的农民搬得出。滦平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把思想引导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入点,为搬迁户算好搬迁前后的各种“对比账”,通过对比,出公开、出自觉、出内生动力,切实赢得群众的认可和响应。
滦平县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该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积极发扬县乡干部“走脚皮、磨嘴皮”的精神,进村入户,把搬迁政策的讲解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活动。
“政府的同志们不断为我们讲解、算明搬迁之后能够获得的土地山林租金、务工、股金等经济收入,还有搬迁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升情况。这些好政策,真得感谢党啊!”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生活条件的滦平县古城川村村民王长军说到此,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做通贫困户想要搬出去的工作后,要解决群众“搬不起”的问题。该县从规划设计入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控制成本,在集中安置区建房采取“自愿搬迁、自主建房”的形式,不需要办理各项开发手续;建房占地采取集体建设用地形式,不需征占国有建设用地。同时,该县还通过整合涉农资金、争取项目资金、结合美丽乡村项目资金,分别为安纯沟门、邢家沟门集中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资金1000万元。
“搬得出”的举措,赢来了群众“争着搬”。截至目前,全县完成2016年5805人的搬迁任务,共签订搬迁协议1792份,收取自筹资金3043万元,分别占总数的100%。又启动12909人集中搬迁,根据搬迁户实际意愿,确定了“一城、四区、四村、多点”的安置方式,集中安置区开工率100%。
稳得住:想群众所想,建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
冬日,柔和的阳光沐浴着滦平县付营子镇邢家沟门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22栋小楼。
楼内,该村村民魏平正在自家100平方米楼房里忙碌着。光亮的地板砖、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厨房,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晒得人暖洋洋的。
魏平一家原本住在3间土坯房里,每年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当时家里穷,儿子都娶不回媳妇来。”魏平说。“现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学校、医院和商铺等配套设施齐全。儿子再带姑娘回来,我也不怕了。”
“光搬进去还不行,还要能留得住群众。”蔡福浩说,不少搬迁户心底都在算着一本账:新村子能不能比旧村子日子过得更好。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想群众所想,建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积极引导搬迁群众把“家园意识”从老地方转移到新区,建立新“故土”。
为了能“稳得住”搬迁户,滦平县坚持“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做主”,易地扶贫搬迁有县城安置、集中安置区安置、主村安置、分散安置4种方式,往哪里搬、建什么房、谁来建,都由村民说了算。以村为单位,由村民选举产生搬迁委员会,全程参与工程建设,代表搬迁户审议设计方案,选择确定施工单位,管理资金使用。
“我就是搬迁委员会成员。”安纯沟门乡村民张庆福说着,掏出一个胸牌,上面写着“甲方代表”,“每天我都要去工地看工期、盯质量,还得联系县里、沟通村里,一个月下来话费700多块、油费1000多块,都是自己掏。给自己办事,乐意!”
滦平县还把易地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齐全”,让道路不见泥,雨水能进沟,晚上路灯亮,夏天能纳凉;在精神生活上做到“丰富”,让每个安置点人人能健身,阅读有去处,娱乐有项目;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方便”,不出小区有超市,在家门口就能购物,看病有诊所,儿童能上幼儿园,真正使易地搬迁安置实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
“乡集中安置区位于安纯沟门乡中心村,距离乡政府1公里,靠近省道,离县城仅15公里。规划建设29栋住宅楼,安置713户2474人。安置区内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院、商业中心、村民活动中心等,集中供水、供电、供暖。”安纯沟门乡党委书记吴磊如数家珍。
能致富:家里能创业,出去能打工,全力斩穷根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滦平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着力改变安置点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在付家店乡三道沟门村“山楂树下”中药材种植基地。该村村民于淑云正在药材基地田间忙活。于淑云对记者说:“原先我不想搬迁,种地不方便了。4亩耕地都在老村里,搬到中心村后,地咋办?后来得知咱们村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山楂树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地流转出去,咱们再去合作社上班,又挣租金又挣工资。”
三道沟村在易地扶贫搬迁后成立了乐农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药用山楂10万株,间作黄芩1000亩,预计到2020年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
三道沟村不是特例。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滦平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山区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以“百姓出川、项目进山”的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选址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同步推进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
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以小流域为单元,将预流转土地、荒山、房屋打捆包装项目,对外开放招商。目前,已达成开发合作意向16个,计划总投资100多亿元。
该县古城川集中安置区建成后,在搬迁区引进了香港天兆集团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搬迁户得到房屋拆迁、土地征占补偿金人均66万元,土地、荒山流转租金人均每年收入2000元,在企业务工年人均收入可达2.6万元,搬迁区困难群众实现了长期、稳定脱贫。
两间房集中安置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集体将原有房屋统一回购,评估作价,按县政府、村集体、搬迁户3:4:3的比例与北京海德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开办农家院150个,安置搬迁户就业1500人。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该县邢家沟门集中安置区成立了中草药专业合作社,种植金银花1500多亩,建果树采摘园2000亩,预计每亩收益5000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回眸脱贫攻坚艰辛历程,展望全县贫困村脱贫致富美好愿景,滦平县正澎湃着奋发图强、勇于突破的精神脉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滦平县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力量。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