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看总书记关心的民生要事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 ...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奔向全面小康,公共文化服务要跟上

时间:2018-01-1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南方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大力拉开全面建设文化小康社会的帷幕,因为小康社会并非是一个独立而单纯的经济概念,而是一个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性概念。

  文化缺席的小康,就远远称不上是真正的全面小康。而公共文化服务,在全面建设文化小康的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磅文化民生问题。

  多年以来,广东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懈创新,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彩、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譬如,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理念、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大胆摸索,大胆实践,“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等创新之举,让文化服务重心持续下移,“文化触角”不断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这些措施都打破了部门界限,延伸了公共服务网络,对提高相关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初步建成的“15分钟社区文化圈”和“30分钟农村文化圈”,让城乡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也为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蹚”出了新的模式,提供了新的可复制样本。

  总的来讲,广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是相当瞩目的,但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业说,其尚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要明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关键在于政府这个“火车头”的行为和责任的落实。据我了解,到目前为止,广东还没有形成较为硬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业绩考核机制,笔者建议下一步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文化考卷”,用制度明确相关标准,并细化成可考核、可监督、可对照奖励或者惩处的责任性数字指标。原因是:如果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考核力度过小,对各级政府的约束力就不强,加上缺乏刚性指标的指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财物的投入就很难得到实处。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其意义便在调动和提高各级政府自身的管理效能,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强化政府文化建设责任,打破以往经济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片面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摆上应有的位置。考核法则的确立,是衡量政府能否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尺度,也必将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地反映各级政府文化建设水平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成为构建省市县乡村5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保障,让文化建设惠民于实处。

  作为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及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群众参与率直接决定着群众对政府所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满意度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毋庸讳言,现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公共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率不高的问题,一边是政府有关部门大张旗鼓地利用各种方式送文化到群众中去,另一边,老百姓则“自娱自乐”地进行着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或根本不参与政府组织的活动。究其原因,还是咱们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造成的。随着群众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有关部门必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探索“自下而上”的需求型供给模式,多考虑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多考虑到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到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既有“文化大餐”、又有“风味小吃”,为广大群众奉献丰富多样的文化食粮。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效,活动参与率更高,真正惠及全省人民群众,真正达到文化共享的初衷。

  广东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外来人口多,他们是广东的建设者,广东成长进步的见证者,也是广东的主人,构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忽视这个群体的文化需求。相关部门要结合外来人员的所思、所想、所求、所能,设计出适合其需要的文化项目和最能发挥其特长的文化形式,让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地自愿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同时,在光大本省民间文化的同时,要在外来人口相中集中的区域,关注和挖掘外来人口来源地的民间文化,培育几个富有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实现多文化的融合,提高文化认同感。如此,就大大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范围,惠及更广泛的人群、更广阔的地域,从而构建以人为本、文化融合、客家外乡相携共进的和谐局面。

  短板理论,又称水桶定律,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如果把建设文化小康的目标比做一只木桶,那么影响建设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不光是广东,放眼全国,广大农村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短板之所在。

  虽然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各地农村文化软硬件建设有所提高,但总的来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亟待改善。珠三角平原比邻港澳,频临海洋,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是广东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科技、人才、资金的聚集地,即使是乡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准,仍是较高,而东西两翼和粤北的一些偏远乡村和山区,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其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甚至还存在“盲区”。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响彻耳畔。文化小康的路上,亦是一个不能掉队。所以,下阶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补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短板,得以更好地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和“扶智”的重要作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和需要我们加紧思考的重大问题。

  近年,广东的文化建设亮点纷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凝心聚力,早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城乡群众文化底蕴,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加油!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