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时间:2017-12-13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华日报

  

  省体育局中心组成员到世业镇,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 重温总书记嘱托 建设江苏新体育”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在了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村民看病就医情况时,饱含深情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再次明确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又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2017年12月12日,江苏省体育局中心组成员40多人集体来到世业镇,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 重温总书记嘱托 建设江苏新体育”主题学习调研活动。大家逐一参观了世业镇卫生院、永茂圩村民洪家勇家、四季春农业生态园,并前往世业镇“健康之路”健身步道起点、鹭岛体育公园、镇南广场健康公园等地开展现场调研。一路上,大家认真听着讲解,感叹着、讨论着、思考着,一次又一次被总书记高瞻远瞩的眼光所折服、被他关心群众的至诚所感动、被他服务人民的情怀所震撼。活动期间,省体育局局长陈刚就“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和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如何理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陈刚: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世业镇卫生院了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村民看病就医情况时饱含深情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他首次提出这一重大论断。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再次重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前所未有地把全民健康提到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将体育工作纳入健康中国建设总体布局,发出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动员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继续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对人民健康和体育工作的无比关切,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事业的关怀与厚爱,大家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总书记十分关心体育事业发展,多次就体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总书记共就体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20次,发表重要讲话、重要论述15次,接见体育工作者5次。总书记重视体育,关心体育,高度推动体育发展对所有体育工作者都是巨大的激励和鞭策,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体育人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自觉强化政治担当,从促进人民健康、建设体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出发,准确把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的战略关系,把人民需要不需要、同意不同意、认可不认可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唯一检验标准,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团结奋进,全力以赴办好人民需要的体育、人民喜欢的体育、人民受益的体育,努力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成效,切实发挥好体育在维护全民健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推动“大健康”和“大体育”融合发展?

  陈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江苏体育事业发展也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深化体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唯一的对策就是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一要树立“大健康”理念谋发展。去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树立“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倡导“健康优先”“预防为主”,列出了各阶段城乡居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等具体指标,并就“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表述。我们要强化“大健康”理念,深刻认识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民团结拼搏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引导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轮驱动”,把促进全民健康融入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引导推动大众健康管理服务从单纯依靠医疗卫生“被动、后端的健康干预”向体育健身“主动、前端的健康干预”转变。

  二要树立“大体育”理念促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已经进入了共建共享的新阶段。十三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体项目比赛、国家体育总局大范围开展项目跨界选材、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明确昭示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走向深度融合的时代趋势,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大体育”的理念,准确把握“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新发展要求,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机制统筹、执行落实等环节做到目标指向“一条心”、统筹谋划“一盘棋”、协调配合“一张网”。同时,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广泛加强与卫生、教育、旅游、文化、养老等部门和组织的合作,推动形成新时代江苏体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江苏体育人应怎样肩负起历史使命?

  陈刚:体育事业是党的事业,体育工作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牢记并践行总书记嘱托,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转化为具体行动。

  加倍增强责任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倾力推动下,体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体育的功能和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提升。体育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体育的功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丰富,体育的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凸显,群众对体育的期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毫不夸张地说,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这让所有体育人感到幸运和自豪。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倍珍惜新时代、好机会、大机遇,勤奋工作,锐意进取,为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奉献智慧和力量。

  加倍增强引领力。“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恶补短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来的,不仅是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对江苏体育发展的要求。多年来,在全省体育人的共同努力下,江苏体育多项工作在全国处在领先位置。但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照新时期江苏体育在全国持续保持引领力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体育生活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提档升级,竞技体育要进一步攀登高峰,体育产业要进一步转型升级,体育文化要进一步扩大影响。

  加倍增强创新力。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把改革创新放在首要位置,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来谋划工作、推进事业、开创局面。当前,我们正在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探索、新任务,是对我们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改变既有思维,抛弃习惯做法,通过改革汇聚起江苏体育人的磅礴力量,依靠创新激发出体育发展的勃勃生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重大论断三周年,也是江苏体育发展的新起点。江苏体育系统全体同志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牢记体育人的使命、牢记人民群众的期盼,深入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并把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推动江苏体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政治定力、道路自信、行动自觉,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坚定信念,明确目标,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奋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全民健康为全面小康铺路,让“体育强国梦”为“中国梦”奠基,用良好的面貌、扎实的行动、出色的业绩,为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