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
家庭签约医生主动上门服务
贫困患者一站式结算
实施分类救治、多科室会诊讨论个性化治疗方案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是贯穿整个“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在这一进程中,石柱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能力,采取综合施策、精准识别,因病施治、靶向治疗的方法,牵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牛鼻子”,开对“药方子”,下势拔掉“穷根子”,努力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坚实的健康保障,一项项便民惠民措施传递出暖暖的民生温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处方一
筑牢八道医疗保障防线 免除贫困户看病后顾之忧
“原来怕得病、怕看病,多亏有了健康扶贫政策保障,现在咱农民看病负担轻多了!”家住石柱县大歇镇流水村白鹤组的贫困患者谭某讲起自己的诊疗过程激动地说。
谭某因患上胰头癌,到西南医院咨询得知手术治疗需花费15万元,他来到石柱县中医院就治。该院会诊后邀请重庆“三甲”医院专家前来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明确临床路径,优化诊疗方案,最大限度减免住院期间医疗费用,谭某治愈后出院仅自付2400元。目前,谭某已恢复基本生活劳动能力,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从以往的“小病变大病,大病要人命”,到如今“有病敢于治,治病少花钱”,在石柱像谭某一样得益于健康扶贫政策获得“新生”的家庭还有很多。
“因病致贫成为阻碍脱贫攻坚的‘拦路虎’,关系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贫困人口能否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石柱县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群众因病致贫的顽疾,石柱县将政策最大限度地向贫困户倾斜,在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三道医疗保障防线基础上,新建资助参保、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大病商业补充保险、社会慈善救助基金、重大疾病兜底制度五道医疗保障防线,为贫困人口筑牢健康“安全网”。
资助贫困人口参保。对农村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00元标准给予定额资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统筹财政资金2000万元,建立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对农村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单次发生医疗费用医保目录内自付部分按照80%比例救助,医保目录外的自付部分按照40%比例救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投入606.12万元,为农村贫困人口按照每人每年100元标准购买“精准脱贫保”,包括意外、大病、疾病和财产等五险。社会慈善救助基金。由县慈善会牵头,募集社会资金591万元,建立脱贫攻坚大病返贫慈善救助基金,对患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自付较大的进行慈善救助。重大疾病兜底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患重特大疾病就医全年发生医疗费用经以上各项政策措施报销救助后,自付医疗费用较大且家庭无力承担的,采取“一事一议”办法予以再救助。
截至目前,石柱县已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保5356人25.2万元,参保率达到99.98%;为10974名贫困人口发放扶贫济困医疗救助资金1090万元,为314名贫困人口发放临时困难救助资金81.4万元,为332名贫困人口发放大病慈善救助资金74.1万元。贫困人口县域内就医综合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处方二
优化诊疗流程提升软硬实力 畅通问诊途径享优质服务
“不管是生病住院政策报销,还是办理特殊疾病证,各项医疗便民措施主动上门服务,再也不用自己到处跑路了。”家住石柱龙沙镇油坊村的马大爷谈到享受到医疗便民的实惠乐得合不拢嘴。在扶贫健康大格局下,一项项医疗惠民便民措施落地开花,这样的暖心事正在不断上演。
石柱在全县医疗机构建立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在县级医疗机构按总床位5%设置健康扶贫床位,在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农村贫困人口综合服务窗口,推动医保服务窗口前移,主动上门为农村贫困人口开展特殊疾病免费鉴定。全面施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医只需承担个人自付部分医疗费用,其余救助部分由医疗机构垫付,实现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零垫支”,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不仅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还要让他们在当地也能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样的诊疗服务和技术。”石柱县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石柱县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率先完成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提升等卫生强基工程,全面实现“15分钟就医圈”格局。
与此同时,石柱还打造了下路、鱼池等6个精品中医馆,依托基层医疗机构业务专网组搭建区域影像系统。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成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主体的两个医联体,选派74名县级医疗机构专业骨干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夯实基层服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借助市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对口支援三级医院派出团队常年进驻县级医院,建立市级重点和特色专科,为贫困人口集中诊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石柱县一步一个脚印走好精准扶贫之路,为更多因病致贫的群众燃起新生活的希望之火。
处方三
一人一案分类救治 “靶向治疗”精准发力
家住石柱县王场镇双星村的贫困户小高因患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让这个女孩青春年华黯然失色。24岁的她身高1.38米,体重仅40公斤,尽管父母举债带她到重医附一院做了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但小高左脚依然疼痛,不能负重行走。巨额的治疗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受到重创,小高饱受尽病痛的折磨。
石柱县在实施贫困人口疾病分类救治中,不仅邀请重医附一院教授团队前往县人民医院为小高实施了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还对她花费的6万多元手术费和医药费进行了全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调理,小高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并渐渐恢复了正常。“以前真不敢奢望自己的病能治好,现在我可以正常行走,感谢党的好政策。”小高满怀自信地说,她过段时间就去工作,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民生大于天,帮扶无止境。让精准扶贫释放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在石柱县,这份大爱正温暖着更多贫困患者的心。
“精准健康扶贫必须落实到人,精准到病。要针对贫困人口家庭困难程度和负担能力,制定合理的救治方案,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帮助他们走出贫困,走向小康。”石柱县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柱县启动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光明扶贫工程专项行动,组织对贫困人口中患有胃癌、食管癌等9种大病以及白内障对象进行了全面筛查,建立救治台账,明确定点医院,制定临床路径,严格控制费用,按病情轻重缓急进行集中治疗。对能够一次性治愈的,组织专家集中力量实施治疗;对需要住院维持治疗的,由就近具备能力的医疗机构实施治疗;对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管理的,由定点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相互配合实施治疗和康复管理。
让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精准医疗”为精准健康扶贫工作注入了活力,提供了保障。据统计,自实施分类救治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救治2666人,救治率70.1%。
处方四
“私人定制”合理就医强效用 签约服务足不出户能看病
“以前体检、看病都要去医院排队挂号,受累又麻烦,现在医生上门为我们服务,简直太方便了。”石柱县悦崃镇水桥村66岁的贫困户张婆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自从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她不仅能够得到定期上门看诊、查体等服务,如有突发情况,家庭医生还会在第一时间将其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她感到心里特别踏实。
疾病重在预防,关口需要前移,对贫困人口实施健康管理,合理引导就医,石柱县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用活在“刀刃”上。
“‘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进医院,迷信偏方’的思想观念,是造成因病致贫返贫的一大诟病。因此,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意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主动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促进贫困人口就医理念以‘疾病诊疗为中心’向‘疾病预防为中心’转变,是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返贫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石柱县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柱县以免费优质公共卫生服务为载体,对贫困人口患病情况进行全面筛查,为需要治疗的4737名贫困患者确定一所定点医疗机构;为56771名贫困人口确定一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订一份服务协议、建立一份健康档案;为9737名贫困人口开展免费体检,免费金额140.8万元;为238名疑难重症患者拟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分村分组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226场,接受健康教育宣传4.4万余人次。
此外,石柱县选派县级医疗机构22个专业科室88名业务骨干组建健康服务队伍,持续深入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卫生下乡”、“义诊乡村志愿服务”、“入户巡诊”等精神扶贫活动,大力开展健康咨询,发放各类疾病预防保健宣传资料,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力争让贫困群众少生病、不生病,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真正去病灶、拔穷根。把群众的健康挂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石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撑起了一片天。
健康扶贫手牵手,矢力攻坚暖意浓。接下来,石柱县将继续围绕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目标任务,采取更加精准的超常规举措,调集最优势的医疗卫生资源,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加大投入保障,强化责任落实,将健康扶贫与健康石柱、康养石柱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补短板、兜底线,建立健全健康扶贫长效机制,最大限度控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率,让健康扶贫照亮实现全面小康之路,使真情帮扶在石柱绽放幸福之花。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