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台拖拉机、1台落谷机、5台插秧机能带来什么?对于地处泰州泰兴黄桥老区的泰兴市张桥镇薛庄村村民来说,这意味着年可节省农耕支出近16万元;对于村里来说,年集体经济可创收30余万元,同时,带动了农机服务产业发展,让经济薄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泰州市泰兴薛庄村的穷在整个黄桥老区都是出了名的,村里没有一家企业,没有一处闲置资产和房产,是集体收入为零的“空壳村”。“这些年,多亏了群众工作队和市国土局、工商联等部门的精准扶贫,才使我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村党总支书记印建忠坦言。
17日是“国际消贫日”,也是我国第四个“国家扶贫日”。“精准扶贫”的话题,引发奔忙在扶贫一线的泰州市党的十九大代表张育林的深切共鸣。
地方主官:输血+造血,推动“老区”变“新区”
十九大代表、泰兴市委书记张育林曾在黄桥镇蹲点开展扶贫工作,他深深感到,扶贫也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即经过前几轮帮扶,稍有条件的村集体和个人都陆续脱贫解困,而越到后来剩下的“骨头”越难“啃”。
张育林说,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群策群力,打好“组合拳”。“泰兴的选择是完善机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把加快泰兴市黄桥老区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实施‘一镇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推动‘老区’变‘新区’。”
精准扶贫,首先需要“输血”。泰兴以“市领导挂薄弱乡镇,机关部门(单位)、企业和乡镇帮薄弱村,党员干部扶低收入农户”的形式,开展新一轮挂钩帮扶。具体帮扶中,各帮扶单位定对象、定项目、定责任人,一户一户地帮,一村一村地扶,充分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职能作用。据统计,2016年以来,96个挂扶部门投入帮扶资金1164.47万元,为经济薄弱村实施增收项目7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8个;帮扶企业投入资金746万元。
组建招商小组,筹划建设标准厂房,启动电子商务、物流、设施大棚、畜禽养殖等项目……今年,泰兴市新街镇野肖村动作频频。过去该村因为交通闭塞,长期陷入发展困局。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前,野肖村集体收入还不足2万元。如今,出入野肖村的道路越来越好,泰兴市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帮扶力度也更大了。“脱贫不能‘等、靠、要’,关键还得靠自己。”野肖村党总支书记肖建林说,该村将借势抢抓项目建设,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力争早日脱贫奔小康。
扶贫攻坚政策犹如春风,唤醒了贫困群众心底的希望,也激起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激情。泰兴姚王镇以远大家俬为龙头,在18个村(居)设立创业富民基地,吸纳190个低收入农户开展户外家俬编藤加工,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其“整镇推进促增收强村富民奔小康”的经验,作为全省基层富民工作典型案例在江苏省委全会上推介。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