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旅游扶贫、全面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2017-10-09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东北新闻网

  旅游扶贫、全面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红河模式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意义

 

  位于辽宁东部山区的抚顺市清原县,是个贫困县。近年来,该县的红河漂流旅游项目名气越来越大,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抚顺市及清原县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入融合,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富民强市、强县的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地位正从“国民经济边缘产业”转变为“牵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抚顺市正在向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迈进。可以说,红河漂流是在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东北战略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成功典型。

  产业带动,漂流成为县域经济新支点

  发展服务业是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红河漂流的开发,为清原引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极大地拉动了清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矿业支柱、药材种植、畜禽养殖、食用菌、花卉、林木经济为补充的产业结构模式发生巨变,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十年多的时间,清原旅行社数量、餐饮工商户数、旅馆数量、洗浴数、娱乐场所、机动车拥有量都是几倍、几十倍增加。每年漂流期间,全县旅店业接待住宿人数比2003年增长20多倍。旅馆的入住率在漂流期达到90%,周五、周六达到100%,营业额较平时翻了一倍多。镇内旅店家家爆满,住宿价格增长0.5—1倍,收入也是平常的1—2倍。

  服务业发展改变了城市主导产业单一格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了清原的产业结构,也为抚顺的城市转型提供了借鉴。作为辽宁发展旅游产业的试点城市,近年来抚顺旅游产业的地位正从“国民经济边缘产业”向“牵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在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下,抚顺正在向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迈进。

  改善民生,漂流提升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拉动区域、兴县富民。红河谷漂流项目从开发之初就吸引当地村民参与其中,缓减了地方就业压力,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涵养城市的内生发展和增强城市竞争力。

  每年夏季,是红河漂流景区运营季节,这正好是农民的农闲时节。每天早上,公司大巴通勤车就早早启程,将景区四周村庄的农民统一接到景区来上班。按照清原第三产业的目前规模,全县至少万人从事着与旅游有关的工作,占城镇人口的10%。农民工有的担任码头工、修船工,有的担任安全员、护漂员、验票员、保洁员等。就业途径的扩大,农民的收入也水涨创高。以大苏河、清原镇、敖家堡、湾甸子四乡镇为例,从红河开发至今,年均安置劳动力600人次,最高峰800多人。十年时间安排员工就业人数6000人,仅就业支出就达3518万元。尤其是大苏河乡300余人到景区从事行政管理、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工作,500多农民从事农家宾馆、餐饮、住宿、运输、土特产经营活动。

  绿色发展,漂流保护了生态环境

  清原是辽宁水资源的重要保护地,红河漂流的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大保护,重规划,点开发”,是红河始终如一的建设原则。

  随着景区发展,需要增加配套设施建设,为了获得建筑用地,红河或是对河滩地进行改造,或是购买当地农民的开荒地,对周边山林哪怕是一棵树,能够绕开尽量绕开。于是,景区内时常见到的几株树木立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上,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同时,景区还要求游客洗浴时均不得使用香皂、浴液、洗发水等容易对水质造成污染的洗涤用品;垃圾当日清运,所有厕所均设有化粪池,每天由吸粪车清走,以保证浑河上游水源不被污染。

  因为强调环保,红河曾经错过了很多效益可观、前景不错的合作项目,但是也为对生态资源要求较高的项目储备了足够的空间。特别是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布局后,自身品牌影响力和每年巨大的客流,使红河成为清原及至抚顺最佳的生态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平台。

  打造品牌,漂流提高了地区知名度美誉度

  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包含着知识产权、企业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商品和信誉。红河漂流经过13年打造,培育出了一个旅游产业“金字招牌”。红河漂流成为国内知名的景区,是国内同行业规模最大、服务设施功能最完善的漂流景区,是国内漂流行业的典范和标志性企业。

  红河漂流2006年通过了国家旅游局验收,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景区”、“辽宁省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荣获“中国十大生态漂流景区”称号,2011年被命名为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2年被命名为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获得辽宁省优秀社会责任企业,第十八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2012年十佳游客满意度风景名胜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更进一步的强化了企业的品牌,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目前,红河漂流已经成为清原县的一个品牌了,提到清原、提到抚顺,人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红河漂流。红河峡谷漂流产业的成功使得清原乃至抚顺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为抚顺旅游产业的大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红河峡谷漂流已经成为清原乃至抚顺的一张亮丽名片,提到抚顺,提到清原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红河峡谷漂流。同时,红河峡谷漂流作为抚顺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抚顺、了解抚顺、喜爱抚顺。

  从严管理,漂流打造了漂流旅游的先进标准

  红河漂流在管理上以严格著称,堪称从严管理的典范。在安全方面红河漂流投入了2亿多元的资金搞硬件建设,从停车场、道路交通、安全监控、车辆调流等方方面面,为游客最大限度的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在软件方面还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安全解决预案。在队伍方面有保安部及安全部两个部门,为景区的道路交通及水上作业提供了保障。

  景区斥资构建了“五个系统+两个建设”的安全运营体系,央视财经频道曾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交通系统——充分发挥旅行社服务区、综合服务区的调节功能,科学、合理控制车辆流量,确保景区内道路畅通;监控系统——投资1400余万元的视频监控系统遍布整个景区,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调度处置;指挥系统——指挥中心汇总各部门运营数据,统一安排人员、协调车辆,对各部门下达运营指令,一个声音指挥全景区工作;通讯系统——覆盖经营区域的无线通讯网络,让部门间随时沟通上了双保险;应急系统——经过逐年完善,景区建立了水上、陆地两类共14套应急预案。

  作为辽宁省旅游行业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红河形成了拥有83个工种的完整流程、标准及考核制度,数百名来自农村的“泥腿子”员工,已逐步变成一支“正规军”。83个工种分别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每项工作分几步完成、完成到什么结果算合格,都进行了明确,而工作结果正是保证游客满意的标准。

  精准扶贫,漂流打造了“旅游发展聚合体”

  红河公司与景区周边较大型山庄联合组建漂流旅游协会,发挥红河公司作为省级服务业领军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将农民、业主组织起来,构成旅游发展聚合体,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升旅游从业者的基本素质。

  “旅游发展聚合体”引导农民合法经营、规范经营、文明经营,统一了河道售卖者的服装,并统一佩戴胸卡,规范了农民参与旅游的行为,成为河道里一道漂亮的风景。景区让利于山庄,不仅让山庄提升了服务能力,也提升了档次、水准,在客观上扩大了景区品牌影响力。

  旅游发展聚合体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旅游龙头企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将这一地区存在的与旅游经营相关的从业者(山庄、农民、旅行社)组织起来,按照统一标准,整体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各方协同发展。

  引导农民,漂流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项目的开发,带动一个地方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民的致富,也带来观念的冲击和影响。红河漂流项目让当地干部和农民们对“旅游扶贫”“项目扶贫”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体会。“旅游扶贫”的实践,正在不断发酵,打山水牌、吃绿色饭,在当地已经形成共识;靠旅游致富、围着漂流赚钱已经蔚然成风。

  通过协会,农民、山庄与景区建立利益共同体,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善了景区的经营环境景区通过系统培训,景区为农民服务,规范了经营,农民遵守服务公约的自觉性增强了。有致富的典型、有赚钱的机会,几辈子只会撸锄头的农民很快学会了怎么做生意,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可以说,参与漂流,广大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和合作契约观念都增强了。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