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七个更”与时俱进地发展到“八个更”,深刻地揭示了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重大价值,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凸显了文化小康建设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价值。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在这“七个更”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七个更”与时俱进地发展到“八个更”,深刻地揭示了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重大价值,提出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处的时代坐标和重大历史任务,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
让人民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目标,既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价值目标,又有以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的价值目标,还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目标。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体现了经济小康、政治小康、社会小康、生态文明小康和文化小康紧密结合的整体性小康,必须在全面性上下功夫,不能有任何的偏颇。加强文化小康建设,是充实小康社会建设内涵和保证小康社会建设正确方向的重要举措。
让人民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人既是经济人,也是政治人、社会人、生态人,更是文化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理想、有信仰、有道德、有知识,有永不满足的精神文化追求。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物质生活比较富有的情况下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在富“物质口袋”的同时富“精神脑袋”,有助于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和道德文明水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让人民群众在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享受过程中生活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让人民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小康社会建设必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推动产业朝着高端化、人文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创意化方向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产品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促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网络文化、休闲文化、大众体育文化、健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创意文化、绿色文化、娱乐文化等多样性文化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消费水平,丰富文化产品市场,从而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文化小康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苏州持续保持“全国文化模范市”荣誉,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苏州下辖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市”行列,文化建设多项指标位居全省领先、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高扬文化小康的旗帜,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必将使人民在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更多苏州力量。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