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起,整整半个月,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深入遂川县高坪镇桃洞村驻村调研采访。记者欣喜地发现,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村口的泥泞古道如今成了沥青大道,村民的破旧土屋变成了乡村新房,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只为解决温饱,如今村民风风火火搞产业向小康路上迈进,老区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感受——
沉下去就有好故事
在桃洞村驻村调研采访期间,记者一个深切的感受是,沉下去就有好故事,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驻村半个月来, 当地淳朴的民风让记者难以忘怀。随便路过一户人家,村民都会叫你进去喝茶和吃甜点。有一次,记者到一户人家采访,村民把家里最大的一只鸡抓来准备杀了。这种淳朴好客,也许是大山里村民的基因中固有的。
一些村民还没有完全脱贫,属于他们的脱贫攻坚故事正在上演。
村民李华明、李新华兄弟俩都是80后,至今没有找媳妇,新房也没盖,依然住在交通不便的山上。2006年,李华明、李新华的大哥去世,大嫂改嫁,留下了一名孤儿,也就是7岁的侄儿,小侄儿随奶奶和李华明、李新华住在一起,相依为命。那一年,李华明26岁,李新华23岁。
二十多岁正值青春年华,从大哥去世到现在,李华明、李新华为了照顾侄子,十一年如一日。如今18岁的侄儿在吉安市读中专技校,每年学费生活费要1万多元;而其母亲干不了重活,每年看病最少要花三四千元。“庄稼人一年就赚这么点钱,除了开销、看病,其他的几乎全部给侄子花了。”李新华说。
如今侄子已经抚养成人,两兄弟也一直在努力打零工,希望在政府帮扶下建新房、娶老婆。
见闻——
贫困户正迈向小康
桃洞村是遂川县高坪镇西南角边陲小村,由于海拔高、距离县城远,加上村镇没有核心产业,村里的贫困户相对较多。山高路远,有的贫困户甚至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过着封闭守旧的生活。
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路上,当地政府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中桃洞村通过免费给贫困户发放鸡苗,使贫困户几乎零成本养鸡,不出几个月就有一笔可观收入。
提起遂川的狗牯脑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桃洞村平均海拔700多米,是狗牯脑茶的主产区之一。而在2011年以前,茶叶种植面积不到10亩。脱贫没有产业支撑难以拔掉“穷根”,为此,当地政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如今,全村种茶面积超过400亩,一片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着桃洞人的梦想,领着山里人走出贫困。
尹成娇是从狗牯脑茶原产地汤湖镇嫁过来的,她亲眼见证了茶叶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她通过种植政府免费发放的茶叶,前两三年种下的茶叶如今到了丰收年,三亩茶园可带给她2万元的收入,为此今年她又加种了两亩茶苗,希望更大的收成。
脱贫攻坚路上,有所居也是重要指标。村民李园昌50多岁,一辈子生活在半山腰的危旧房里,因为没有房子至今未婚。而弟弟李长根结婚后又因穷困离异了。政府在移民拆迁安居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他们兄弟俩的特殊情况,贴补两人四万多元,兄弟俩向亲朋也借了一点,如今也在村子的小溪旁建了一栋房子。
情怀——
不忘为村民解难题
参与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本报记者既采访,又调研,可以说有双重身份,既是做好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的扶贫工作者。
桃洞村贫困户李茂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母亲有低血压,心脏病,妻子有点神志不清,弟弟39岁还未成家,加上三个小孩,他一人要撑起7口之家。采访中,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听闻,他的大女儿7周岁、二儿子6周岁,都还没有读书。因为出生时没有去医院,就没有医院开具的出生证明,所以至今还没上户口。
“派出所说上户口一定要有卫生部门出具的出生证明。”李茂林说,后来他去卫计部门咨询,得到的回复是,没有出生证明,要上户口必须做亲子鉴定。“听说做亲子鉴定要好几千元,而且还要大一点的城市才能做。”李茂林无奈地说,他现在根本没钱给小孩做亲子鉴定,小孩读书的事情一拖再拖也是没有办法。
经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的沟通协调,当地政府承诺,首先会解决李茂林儿女读书问题,如果一定要做亲子鉴定,政府部门将协调有关机构进行减免。此外,记者了解到,此事也引起了遂川县县委主要领导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对全县未上户口的贫困户家庭进行摸底排查,脱贫攻坚路上,孩子的教育决不能落下一个。
驻村采访半个月,记者强烈感受到,桃洞村村民很淳朴,也非常乐观,通过自力更生,村里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购买的小汽车也越来越多。我们有理由相信,桃洞村,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将来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一定是“世外桃源、别有洞天”。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