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发办不断深化农业综合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广西现代农业发展,为进一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基础,实现全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跨越。
推进方式转变,致力优化开发布局。转变观念,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质量和效益。调整战略,重点投入,认真贯彻落实“保、调、转、退、减”五字方针,实施“稳粮固糖”战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广西糖料蔗生产,兼顾水果和秋冬菜生产,保障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实行开发县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同开发县的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生态功能区划等情况,把开发县分成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指导,各有侧重,进一步优化开发布局。科学施策,鼓励各开发县结合实际,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推动资金和项目整合,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档次,补足短板。
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引导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存转变,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注重消费需求。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以土地治理项目为依托,积极推动“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项目区农户合作,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生产或采取订单合同等方式,开展原料基地、园区建设,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和标准化生产。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规范提升一批合作社、壮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扶持树立一批家庭农场、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大户的思路,逐步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
推进绿色发展,全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在桂北石漠化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退耕、退牧还林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糖料蔗综合循环利用、水果残渣综合循环利用等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打造发展循环经济示范样板,持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支持无公害种养,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绿肥还田等无公害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减轻环境污染。实施“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工程,整合参与“生态乡村”项目建设,引导项目群众开展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发展绿色生态种植,使项目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推进提质增效,深入推动产业聚集发展。针对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弱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质增效工程,积极解决品种不优、品质不高等问题,提升竞争力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质提升计划,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要求,通过提升品种、扩大优势,提升品质、确保安全,提升品牌、增加效益,重点选取10大种养产业和3个新兴产业,努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集群,进而引领和带动其他产业竞相跟进,共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与加工业、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潜力,拓展农业功能,组织实施一批与休闲旅游、产地加工等衔接较紧密的产业化经营项目。推进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建设支持力度,优先扶持“三品一标”项目,鼓励地方政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登记,引导品牌整合与宣传推广,加强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培育,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挂牌上市。
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示范推广,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广良种繁育,组织实施水稻、甘蔗等19个良种繁育项目,增强良种引进、选育、繁殖的能力;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免费发放先进适用良种给农户,加快扩大良种种植面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推进先进适用农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采取“院所+开发县+龙头企业”的模式,组织开展自治区19个集中科技推广费项目,加大粉垄技术、超级稻等技术和品种的推广应用;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在土地治理项目区开展科技示范推广,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