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大发展理念,已被广泛认同
五大发展理念,这一重大社会、经济发展纲领,获得如此广泛、几乎没有任何杂音的社会共识,非常难得,也非常了不起。
去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社会管理和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国策,在目前关于基本国策的宽松讨论语境下,尚未看到各理论派别、专业智库或独立思想家、评论员以及学术机构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清晰的反对声音或非常明确的不同政见。
与过去在房地产政策、转基因政策等重要政策上出现的多种声音,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声音相比,“五大发展理念”超乎寻常的得到了政府、学术、智业、实业、产业、农民等各界不同群体的广泛认同。更准确的说,“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全社会达成了共识。
相比于过去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出现过的,围绕社会和经济基本方针的,多种不同政见观点和质疑声音,“五大发展理念” 所形成的战略和发展共识,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上,极其少见。
二、五大发展理念,特别契合三农现实与发展
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下,执政党为民执政的理念下,在如何协调破解“三农”多方面矛盾的实现背景和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用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三农”变革,不仅具有政策针对性、理念贴近性和逻辑通达性,也特别适合目前的国情、农情、民情,更能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农”变革已进入深水区,从理论引领,战略谋划,顶层设计等方面客观评价,“五大发展理念”对“三农”变革可谓意义重大。只有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才可能走出目前的“三农”发展困境,并在发展中寻求突破。
全党、全社会各阶层在“创新、协同、绿色、发展、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上达成了高度共识,那就应当坚定的去贯彻、践行和落实,使其真真切切地成为我们制定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成为论证和辨析各项现行政策、现行法规、现行制度、现行观念、现行逻辑、现行模式、现行体制、现行思维的理论引领标准与改革、创新、协调实施的评判和执行标准,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个大政国策在三农领域系统落地和完整实现。
三、国策与政策严重脱节
五中全会结束后半年多来,在“三农”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上,在多项涉农政策、涉农支持、涉农事件等大量具体实施和执行环节上,却基本看不到、体会不到“五大发展理念”得到了践行或正在践行。
也就是说,国策与政策出现了严重脱节。天上有云,地上没影,新理念、新国策还在中南海围墙里,满街跑着的车上,为地方政府、社会以及农民导航的,还是五年前的旧地图。
四、“三农问题”陷入集体性路径迷茫
新常态下,农村社会问题多多,“三农问题”已进入矛盾交织、越绕越紧的近乎死结的状态。
事实上,“十三五”还在走“十二五”已经走不通的老路。如“十一五”和“十二五”十年发展的事实已经被证明了是“富不了农民、救不了生态、强不了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体制模式,目前仍然是农业部重点政策支持的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于“三农”多方矛盾如何综合破解?关于现有政策框架下如何寻求突破性体制创新?关于适度规模经营面临多方巨大争议如何形成共识?关于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关于“三农”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仍是方向模糊,模式模糊,路径模糊。
政府自五中全会之后不断出台了相关“三农”的政策指导意见,而学术界、理论界对“三农”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仍存在各种的不同观点,呈现出多种思潮各有拥趸,且相互激烈碰撞之中。
面对农业生态恶化,农村凋敝加剧、农民依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三农”发展困局,各种陈旧观念、陈旧理念、陈旧思路、陈旧体质、陈旧模式、陈旧的对社会和经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还有陈旧的继续让农民跳独角戏的政策理论及农业投资方式和渠道等等,仍在继续上演。
“三农”变革,需要涉及理论,法规、体制、模式、路径等全面创新改革和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以及农民群体需要在对“五大发展理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切实贯彻和实施,才能加快“三农”变革。然而,目前是说新理,走旧路,在“三农”实际发展中,五大发展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践行。
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五大发展理念”基本国策形成如此广泛的全社会共识,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上多种理论观点、多种发展逻辑并行。
“十二五”的发展模式,被事实证明走不通,却硬着头皮继续被政策鼓励,多种新思维、新观点在隔空喊、干着急……全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呈现着对“中国农业向何处去”的集体性路径迷茫。
至今,“五大发展理念”共识更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在“三农”变革上落地。农民仍然被各种理论裹狭着,不知到底怎么样才能有更好的日子。
面壁十年不破壁,五大发展理念正在“三农问题”上遭遇“共识行,不践行”的尴尬局面。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