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近日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手段,将成为缓解中国“三农”金融供给短缺问题的主要出路。
据了解,2014年“三农”领域的贷款投入需求约8.45万亿,其中金融缺口达3.05万亿,“三农”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16.8%的人认为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占到69.6%。
近两年央行多次针对“三农”领域定向降准,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重点关注“三农”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同时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和农户信用保证保险。
“三农”金融风险高 少人问津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表示,农村金融发展环境较差,突出表现为贷款偿还率低、坏账率高。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在农村一般的小额信贷不良率在5%左右,远高于商业银行在城市地区的不良率(大约1%)。
数据显示,一般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不良贷款率约为城市的五倍。李勇坚提到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传统金融的评估模型在“三农”无法使用,因此尽管有三万亿的金融缺口,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仍然不愿意占领这个缺口。
同时,互联网金融在农村还面临一些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马九杰认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同时农民的交易习惯、对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和理解、接触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果利用传统渠道做金融服务,面对 分散的客户,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都需要很高的成本。
寻求创新 开辟新路径
传统的“三农”金融面临着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让人望而却步。如今,情况似乎有所反转。
“一个固定的银行服务网点成本约200万,单笔贷款的运营成本约5000元,这种高成本在物理上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李勇坚表示,互联网金融能够突破这种物理限制。
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马九杰认为这种模式不管将来是通过加盟还是合伙制形式,目的是充分利用农村的局部知识、社会网络,通过 线下渠道相结合。它的好处是把城市里面的资金从资金端通过互联网融通,真正的资产端更多的还是利用目前农村的局部知识和社会网络。
除了提供金融服务,还需要进行农业推广和提供农业技术的使用,甚至农产品(000061,股吧)的流通,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这样才能够保证金融服务的有效性。马九杰说,农村多数产品并非交易完就结束,比如化肥、农资等,待高产才会有收益,因而,互联网金融必须提供更多跨界服务。
针对传统模式成本高的问题,马九杰表示网上服务和信息积累后,将来依赖大数据提供服务也能降低成本。所以大数据的积累,供应链金融的在线化,包括利用在线的互连网络以及群体来开发新的合作社或者互助金融,能够打破原来局部知识的局部限制。
加强风控
“所有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基本都是后置的,我们发现在新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时代,应该把股权的模式做得更合理,把公司的架构治理做得更合理。”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对风险控制很是重视。
在风险控制方面,如果保险公司能介入,可以一定程度提升相关“三农”互联网金融主体的信用等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对《中国保险报》记者说,如果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加强合作,也能有效预防金融借贷风险。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三农”领域都采取了线下风控模式,也就是走渠道下沉路线,采用线下贷前调查结合线上审批的O2O模式。
李勇坚认为,线下风控的模式面临成本高的问题。调研发现,在“三农”领域,线下贷前调查的成本高达5000元每笔,为城市的4-8倍。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全 新的由下到上的风控模型。目前很多金融产品不太适合农业的需要,农业金融产品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互联网金融本身不能改变农业的高风险,只能发现 风险,现有的模型不符合农业的需求,最后,必须把握风控能力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三农”金融的高风险、高成本,导致这几乎成了一块无人愿意、无人敢涉猎的领域,如今通过创新寻找新模式,这片“蛮荒之地”已经成了各路资金竞相追逐的蓝海。
2013年余额宝的上线推动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业态。据悉,阿里、京东、苏宁、宜信、1号钱庄等皆已开始在“三农”金融领域“跑马圈地”。它们主要借助原有业务的渠道和资源优势,进入“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预计2016年将有一大批“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涌现。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