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低收入、增收难以及与城市人口的贫富差距拉大、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现象。三农问题的症结是多样的,而严重脱离市场经济的规律,忽略以市场配置的导向作用,是三农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就是农产品生产本身的规律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的两大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资源以及小农思想的禁锢才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应当从就地解决的角度出发,逐步放开农村土地政策层面的管控,以分布式区域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一种观点认为,以经济产值当量较好的城市为中心,进一步高度城镇化,譬如京津冀城市群、郑开一体化等,增加这些城市群的土地供应,再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相应的减少农村宅基地面积及其他除耕地外的土地面积等。
不难看到,以上两种观点的核心都在于土地。这也从侧面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我国城镇化道路上的以房地产经济作为主导的不合理性,以及在当前供给侧改革中急需调整的掣肘效应。暂且不去讨论两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否,反观今天我们城市化道路所取得的成绩,最关键的客观因素仍是解放了土地资源。但由于国家出于安全战略的考虑,农业的土地政策短期内得不到跳跃式的革新,只能有循序渐进式改革的期待,比如土地流转政策、新型的农村合作社的探索等,这是目前制定农村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
“互联网+农业”,农村大地的一剂兴奋剂
人们除了从生产资料层面关注土地政策以外,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以及双创政策的实施,在技术层面,对于“互联网+农业”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互联网+农业”被视为最后一片商业蓝海。什么是“互联网+农业”,简单的讲,“互联网+农业”就是将当前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融入到农业的生产活动中,以期改变农业的小农经济模式得到改变。然后,找到了症结,并不代表就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从小农经济模式到规模经济模式只能算是一种探索,农业所有产业中起着基本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强大到了被忽视的地步。
“互联网+农业”对于消除农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产销体系的平衡能够起到助力作用,然后似乎某些地方政府乱了方寸,过度的高估了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为了推广电商,以行政手段推广移动终端装置APP,尽管事后此类情况得以修正,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某些地方政府要员对于“互联网+农业”理解不到位。
“互联网+农业”,需要面临的农业现状有哪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也像其他产业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互联网+农业”要以尊重农业生产规律来考量,农产品的产销、保存周期及运输等,都蕴藏着大量的与工业产品不同的规律,急于求成、揠苗助长都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再者,农村除了土地制约因素以外,还存在人才、技术和资本的制约因素。
人才引进的最大障碍来源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能为政不经商,能经商不务农,这样的观念多数来自于最懂农业的基层农民;技术的最大阻碍是小农经济模式的农业,一般不是具有战略投资的眼光来经营的,现实主义使得新技术的在农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严重滞后,我们国内还在讨论“互联网+农业”战略布局时,国外部分发达的农业生产几乎就是“农业4.0”(类比工业4.0);而资本问题源自于逐利性的属性,目前看,农业的盈利空间较小,在一二线城市以及虚拟经济上的增值空间还比较大,因此真正流向农业的资本基本寥寥无几,现存的农业合作社的成分也基本是以土地出租或者入股的形式进行,而且多是松散的组织结构,真正的流动资金也不多。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就难以有大的改变、质的飞跃。
“互联网+农业”,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言,更多的意义在于技术应用。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民问题才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互联网+农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农村效率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活信息服务、便民服务以及农村电商等,而要真正发掘农村这块天地的价值空间,恐怕仅仅这些还不够。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