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怎么了?农民怎么办?前有秋收后,农产品普遍遭遇价低难卖;后有春种时,土地流转因此不畅,农民普遍对种什么感到茫然;而今蔬菜上市,又有菜花、西葫芦等遭遇了一再跌价仍难以卖出的滑铁卢……此情此景,不仅让农民普遍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同时也让所有关心“三农”的人们由衷焦虑、深为同情。
抱怨无济于事,哀叹于事无补,惟有以改革发力,方可促“三农”发展。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23日,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安徽小岗村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农村改革现场推进会在孝义市召开。这都标志着,新一轮农村改革、“三农”发展,已经全面开始发力,必将不断引向深入。
30多年前,中国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小岗村开始的,从那以后,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释放。今天,面对深刻变化了的国情、世情和“三农”实际,中国农村的再次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面对短缺经济、解决一家一户生产问题的话,那么,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总量过剩、质量不优、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如何适应市场竞争等问题。
“三农”问题,国之所系。如何深化农村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农村改革座谈会选在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召开,信号意义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关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动员和部署,更是向全社会释放出农村改革只会深化、不会停滞的强烈信号,同时也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最紧要、最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深刻阐述和回答,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划清了底线、提供了遵循。
以改革发力,促“三农”发展,重中之重是,要把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做好 “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稳”为基础、“改”为动力、“进”为目的,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改革为啥改、改什么、怎么改,切实增强大局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农村改革之路。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以改革发力,促“三农”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方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试点先行,重点抓好农村土地确权赋能,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推进农村水利“两权一价”制度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创新“三农”投入机制等七项重点工作,确保“三农”工作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农村改革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得利。只有以改革发力,促“三农”发展,才能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农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比如供销合作社,不少人对其印象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老供销”要在新形势下适应“三农”新变化,就必须将服务“三农”作为立身之本、生存之基,努力在解决 “谁来种地”、农产品“卖难”、农民需求升级等问题方面有所作为。
还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要三必须”——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深刻揭示了重农固本的全局意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总之,以改革发力,促“三农”发展,既要雷厉风行,也要循序渐进;既要规划先行,也要留住乡愁;既要尊重农民意愿,也要注重顶层设计。切不可一时头脑发热,拍脑袋决策,为金山银山而失去绿水青山,因土地流转而使农民失地,借城镇化而赶农民上楼。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