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不该忘却的底色绝不是贫穷,而是摆脱贫困、战胜贫困的奋发斗志、实干精神和艰辛努力。
前些天,到西部某地采访,感触颇深。这个地区既是贫困山区,也是革命老区。多年前,笔者就曾到过这里。那时,这里没有高速公路,进出只能绕那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盘山道;要去采访的那个山坳坳里的贫困村,更是连条像样的路都不通,爬一个小时山路进村的滋味,冬日里坐在村民用篱笆围起的“客厅”里聊天的感觉,至今难忘。
多年过去,再来这里,变化让人感慨。进出城几个方向的高速公路都已修通,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即便是一些“隐身”山里的贫困村,也连通了光洁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不再艰险;安置易地搬迁贫困村民的新房依山就势,外观整齐,内里温馨,住上新房,增了收入,村民们都很感恩如今的好生活。
但与贫困群众心态不太相同的是,当地部分领导干部对于贫困的复杂感情。每每开会或是接受采访,在谈完近年来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等成绩之后,都会言辞恳切地再三强调,这个地区依然很“穷”,不能因其脱贫步伐在加快,而忽视其依然是贫困地区的现实。希望有关部门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多关照,希望媒体在采访报道时多关注。
这些年,去过不少贫困地区采访。应当说,其中大部分地方的领导干部都能够积极响应群众呼声,以尽快摆脱贫困、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为目标,认真制定脱贫方案,千方百计发展致富产业,稳步实现减贫脱贫。
但也不得不承认,前述那个地区领导对于贫困的复杂心态并非个案,在其他一些贫困地区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这些领导对那顶“贫困帽”似乎有种别样的不舍,即便有了可观的减贫成效也不肯轻易将其摘掉。谈及地方的发展,类似“依然贫困”“依然落后”的字眼时常挂在嘴边,总说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位置。颇有点穷才是我们的本色,脱了贫就是忘了本的感觉。
贪恋这顶“贫困帽”,想来是受这样的心理支配。一方面是可以给自己地区发展慢找到理由,并非主观不求上进,而是长期的贫困导致底子太薄、基础太差,实在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是舍不得贫困地区可以享受的那些特殊政策“红利”,总希望政策优惠更多一点,资金扶持更大一点,项目争取能够更容易一点。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的当下,贫困县退出机制已经确立,摘帽已势在必行,这样的心态也亟须调整。
事实上,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的确不该忘记自己从贫困的过去走来,但不该忘却的底色绝不是贫穷,而是摆脱贫困、战胜贫困的奋发斗志、实干精神和艰辛努力。实现到2020年如期脱贫,这些领导干部应当去掉对“贫困利好”的心理依赖,将早日脱贫定为发展的目标。切莫因为担心“脱了贫少了扶持”,而影响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