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视察重庆时强调“要崇尚创新引领发展,注重协调把握大局,倡导绿色回应民声,厚植开放互利共赢、推进共享、殷惠百姓。”因此,“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三农”的发展,而“三农”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提。
今天,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点,我们必须清晰的认知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协调推进是前提,进而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开创“三农”协调发展新局面。
一、“三农”政策不配套、不协调
“十二五”期间三农进步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三农”政策不配套。
中国的“三农”问题协调解决,不仅仅是基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农业战略、农业模式、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管理以及其它单纯的农业发展问题,农业只是“三农”之一,只有农民、农村也同时实现历史性进步,只有农业、农民、农村同步发展,只有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理念层次向“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这样更高层次的理念跃升,只有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探求出可操作、可执行的有效推动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发展路径和发展举措, “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协同进步与发展。
农村发展需要内生动力,也需要政策配套,现行政策主导的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已经被证实了是难以通过创新与优化承担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而且客观事实上己成为制约主粮产业对外提升国际竞争力、对内实现农民体制性富裕的最重要体制因素,成为主粮产业发展现代大农业的绊脚石, “十二五”期间主粮产业发展进步缓慢,也证明这个体制的重大发展缺陷。
因此,“三农”问题的统筹协调解决,必须在农业、农民、农村的政策配套上寻求突破,只有“三农”政策协调,只有“三农”发展协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三农”不协调,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空谈
“三农”不协调,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空谈。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协调推进。
“三农”不协调,农粮危机等问题凸显
玉米爆仓、调整种植面积、农粮价格收购、农粮补贴等问题就是今年最凸显的问题。我们必须认清旧体制的缺陷,旧思想的闭塞,问题凸显是表象,问题背后的危机才是大问题。这都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大都因“三农”政策不协调、三农发展不协调,如果继续老路,像这些问题的无奈境况还可能会愈演愈烈。
“三农”不协调,国策政策落不了地
“三农”的不协调发展,造成了农业有技术难落实,农村没人气的窘况。“五大发展理念”国策虽好,但产业政策无“抓手”,农村没有人才和组织承载,导致国策落空,进而导致粮农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变得更加遥远。
“三农”不协调,拖累了中国经济
“三农”的不协调发展,直接导致农业现代化成为“四化”建设的短板,最终拖累了中国经济。如果我国不能实现“三农发展路径的协调性突破,不但不能建立新农业发展高地,将可能错失在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竞争中最重要的发展机遇,继续拉大中国与世界发达农业经济体的差距。
三、“生态新农业+繁荣新农村+幸福新农民”的“新三农”协调发展
“三农”怎样协调发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创联新农业智库在全国农业理论界首创提出:“生态新农业+幸福新农民+繁荣新农村”的“新三农”理论。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首先“三农”自身必须协调发展,才可能实现“三农”发展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配套,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新农业+繁荣新农村+幸福新农民”的“新三农”理论,是突破性创新“三农”协调发展模式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是集土地资源关系、农业经营体系、新城镇化建设、农村社会文化生态、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系统协同发展理论。
“新三农”协调发展,是智能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农村建设、现代农民生活、现代农业管理。
“新三农”协调发展,包括农业生产种植、农村文化教育体系建设、畜牧养殖生态循环建设、大美乡镇地产经营、粮食仓储加工和物流经营、养老、旅游经营等一体化综合协调发展。
“新三农”协调发展,配套建设全新理念的大美乡村小镇,改变主粮种植农村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生态,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现代化。未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必将是拥有着新鲜空气、方便的交通道路和工具,集约化规整的土地种植管理,墅型新建房屋的大美景像。
“新三农”协调发展,实现农业进步的同时推动农村的地产和物产升值,盘活启动除耕地之外庞大的农村集体自然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与农田耕地资源捆绑形成产业资源,成为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的重要资源组成,推动“新三农”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