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三农

“三农”问题的六个要点

时间:2016-04-2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汪洋副总理就“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相关部署,新发刊的第8期《求是》特别刊发了其讲话节选《落实发展新理念 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一文。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惠民利民的重中之重,当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问题。

5.jpg

  13亿人口吃饱饭、吃好饭是中国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农科院座谈会上的讲话。

  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即便我们能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我们吃半年的。所以,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决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我们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学习笔记”批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十三多亿人张嘴吃饭吃饭的问题,无不牵动着国家的大动脉,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耕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面对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状况,只有守住现在的耕地,才能守得住今后的饭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天守住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未来的明天我们的子孙才不需要“买饭吃”“讨饭吃”,碗里装的才能是自己生产的粮食。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2015年12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

  【“学习笔记”批注】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确立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是对农村改革问题的基本定调。

  “三农”问题的解决牵涉多项制度改革的联动,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农业供给侧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有效供给没有很好的适应需求的变化,导致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资源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弄铲平由低水平供求平衡向高水平供求平衡的飞跃,是今后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中国现阶段不是要不要农业的问题,而是在新形势下怎样迎难克艰、继续抓好的问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东三省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方方队里,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遵循规律、科学发展。

  ——2015年3月9日,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何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制度条件和资源禀赋特征;“新型”,就是要彰显时代特征,紧跟世界农业发展新理念、新趋势,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立足国内,又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的农业经验和资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

  关于“谁来种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学习笔记”批注】

  众多周知,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很浓厚的“农民情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一个城市调研考察,他都会到农田里看看,跟乡亲们话家常,谈收成,共商脱贫致富之计。早日让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总书记的“农民梦”,也是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大事。只有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使得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再有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农民是“三农”的根本,农民是主要劳动力,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脱贫致富是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环节,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基础。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关键还是在于农民自身。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就需要培养造就新型的职业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三农”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解决。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农村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

  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长时间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平等的现象出现,普遍存在农民在城市不能享有相应政策,不被接纳,没有归属感的现象,成为产生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因素。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同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发面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实惠,促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月20日,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工作时强调

  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2015年5月25日,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

  【“学习笔记”批注】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美丽乡村,首先乡村要美,其次,这种美要守得住。用天然的美构建乡村,用天然的美守住乡村。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还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的维护是必须坚持的底线。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地环境美貌,更是居民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对自然环境、社会要素的良性治理,是体现表面与内在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可以守得住美丽乡村,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美丽乡村得以保留,得以传承。

  总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群体占据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是承载着多少离家游子乡愁的精神家园。“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三农梦”,也给出了新形势下强农惠农富农的一系列方案。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城乡发展一体化策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种种政策措施,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怀。这浓浓的乡情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谋利,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始终不变的共富承诺。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